当18日晚山东人高举足协杯冠军奖杯再次以“双冠王”的身份向场外观众致意时,长沙贺龙体育场近两万名球迷全体起立,在中国的球场上齐声拍响了久违多时的、充满敬意的掌声。瑟瑟寒风中,我们意外地发现,人们对中国足球曾近乎瘫痪的情感又开始能够自理了。
离公元2004年的尽头已时日不多,对大多数忙于生计的人们来说,如果不是偶然窥见那充斥于媒体版面的诸如“变革”、“拯救”等字眼,都不会知道中国足球曾经经历过如此颠覆性的变故。在杂乱纷呈的日子里,过去已如青丝,剪不断、理还乱,压在无数双曾激情满怀的臂膀上。对早已风雨飘摇的中国足球来说,这是一种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
球队罢赛、球员涉毒、球场暴力……这些尴尬的名词竟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集于一项叫足球的运动身上。关于中国足球的拯救和重生,当“建立多赢局面”、“加强法制建设”、“西学中用”等理论以学究状粉墨登场的时候,一种朴素正在远去,那就是人们对足球本身的情感归属。
过去不仅仅是国奥主场续写逢韩不胜的历史,也不仅仅是女足惨败于德国铁蹄的现实,中国足球与球迷间的隔膜已经风化为一堵厚厚的墙。资本与体制,诚实与虚伪,磊落与龌龊,共同构成了时光洪流中的各副嘴脸。在真实与虚幻相互交织的世界里,勇敢的人必如那位纯真的小孩子,大声告诉国王———其实你什么都没穿。
因此,我们不必误将中国足球的阵痛视为万劫不复,对流浪中的中国足球同唤一声———回家吧。
遥忆10年前的广州街头,我混在争看甲A的滚滚人流中。那年,和中国足球一样,我们正年轻。 叶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