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吐间,她十分注重遣词用字——当年乒坛上叱咤风云的世界冠军,如今一派温雅、干练的学者型官员形象。邓亚萍,被普遍认为是事业转型最为成功的运动员之一,昨天在北京向记者独家披露了当前攻读剑桥博士的学习生活———
“掌握了用英语做学问的方法”
曾经18次夺得过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冠军的邓亚萍,1997年选择退役,迈入了清华大学的校门。她曾多次毫不讳言:当初连26个英文字母都无法完整写下,但凭借超强的信心和坚定的目标,在7年时间里她取得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学位,出版了英文专著《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
今年是邓亚萍攻读英国剑桥博士的第二年。她所学的专业是经济类,主攻方向为奥林匹克品牌研究。邓亚萍说,这个研究在国际上非常热门。因为奥运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仅仅意味着一场盛大的体育赛事,而且拥有巨大的综合效益。沉醉在研究课题中的邓亚萍向自己发出种种追问:为什么这么多企业热衷于支持奥运会?奥运会的魅力何在?奥运精神的深刻内涵是什么?由于担任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项目专家,同时还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以及体育和环境委员会委员,邓亚萍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压力非常大。博士论文要尽可能地收集材料,阅读大量文献,采访专业人士,一切都需要她对时间精打细算,穿插进行。
邓亚萍说,现在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大块时间进行思考,思路常常被事情打断。
现在已经能用英语流畅交流的邓亚萍,初步突破了语言的瓶颈,她轻松地表示,用英文做论文没问题,硕士就是这样拿的。事实上,邓亚萍的硕士论文总计4万多字,经历了选题、格式、结构等严格学术训练,邓亚萍称“已经熟悉了用英文做学问的整套方法”。
但剑桥的博士却并不那么容易取得。邓亚萍直言未来的学习之路并非坦途:博士论文难得多,要求不一样,要有创新点。特别是在剑桥,硕士论文可以阐述一个观点,能自圆其说即可,但博士论文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别人没有的观点,而且要写得更长。
“读书比拿冠军容易一点”
深谙体育成功之道的邓亚萍,对运动员和学者生涯的异同有着明确比较:一个运动员成功的条件是:付出+天赋+好的环境。她认为,读书从某种意义上比拿冠军容易一点,因为不需要拿第一。她说,只要努力,意志坚强,遇到困难忍受得了,看不懂多看几遍就行了。
此外,赛场上的高压和寂寞显然带给邓亚萍铭心刻骨的体验。她说,打球要在规定时间、地点,把所有学到的最优秀的东西全部拿出来。在赛场上,只有你一个人,任何人都帮不了你。她欣慰地说,读书是有伸缩性的,并且可以随时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我并不比别人聪明”
邓亚萍说:我不见得比别人聪明,但我舍得下功夫。学英语重要的是胆子大,敢讲,不怕出丑,也不怕说错。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说错和不标准是非常正常的,即便是英语国家的百姓说英语也可能出现很多语法错误。就普通人而言,学英语就是要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
她说,作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成员,这些年她深深体会到掌握外语特别是掌握英语的重要性。“在我当运动员期间,很多外国运动员都很愿意与中国运动员交流和沟通。由于中国乒乓球队成绩非常好,外国运动员很希望从我们这里得到更多的经验,但非常遗憾,由于语言问题我们无法跟他们交谈,我曾为此深深感到苦恼”。
邓亚萍说,办好一届奥运会,不光是要能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良好的软件环境。比如,志愿者是否了解国外客人的文化、历史、生活习惯,或者老百姓能否为他们做包括指路在内的简单介绍。她说,雅典是隔了100多年才再次举办奥运会。2008年之后我们不知何时才能再次迎来奥运会,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这个与世界对话的机会。
(刘洋 刘江据新华社电)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