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造英雄”一句话,可以说是整个《三国演义》的核心。前半部,天下合久必分,诸侯并起,涌现的都是“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之类的华丽史诗;后半部,天下分久必合,三家归晋,但无论是彝岭之战还是九伐中原,都是斗智胜过斗勇,阴谋诡计的威力远远超过宝刀画戟,这个时候你是否大英雄、大英雄是出工还是出力,对于胜负已经无关紧要了。也就不奇怪到了天下三分之后,成名战将的年薪待遇都反而有所降低,因为启用陆逊远远比吕蒙便宜得多。当然吴主孙权不可能这么鼠目寸光,只不过他的这套做法在两千年后的中超元年被某些俱乐部老板断章取义地予以了应用。
在整个《三国演义》小说的创作过程中,罗贯中有虚构,但没吹牛,前半部确实英雄辈出,因为在小规模的战斗中,武将的功夫显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总共几百人上千人的遭遇战,连一中学操场都站不满,出来一杆方天画戟,划拉一圈就戳死十几个,别人还敢打吗?只能是一哄而散、兵败如山倒。但是当天下几十个诸侯的兵力集中到魏蜀吴三家之后,每家都能随时拉出来20万人对阵,这时候一位大将能否连砍十几人已经作用不大了。就算别人不反抗,伸着脖子让您排头砍去,也累死你!这个角度来看,小说的描绘是真实的,而且在中国足球最近十年来的走势、尤其是2004中超元年的走势中得到了惊人相似的验证。
遥想十年前,甲A联赛刚刚成立之时,就像《三国演义》的前半部分,决定胜负、决定升降级的是优秀的前锋,这种情形一直持续了5年,联赛有升有降,悲喜剧交替上演。在足协主持话事的,是守门出身的王俊生,在联赛中一脚定乾坤的,是黎兵高峰郝海东,谁家前锋能进球谁胜利谁夺冠。所以那时候的转会市场极为活跃,联赛红火、看台爆满,体育(尤其是足球)专业媒体遍地开花。然而,1999、2000两年的“渝沈之战”、“隋波事件”后遗症开始侵蚀中国足坛,用《三国演义》的观点来看问题,整个中国足球市场就此进入了“三足鼎立”时代,英雄让位给大鳄,前锋能否进球已经不再决定球队的命运,输球未必不符合老板在赌桌上的利益,这种情形之下,一支队伍有没有国脚、能不能赢球又有什么意义呢?
非常自然地,“暂停升降”应运而生了,因为这时候决定比赛胜负的,已不再是球队的战斗力;决定老板利益的,已不再是比赛的胜负。一年毁甲A、一年毁甲B之后,联赛跌跌撞撞、丑闻不断地进入了2004的中超元年,结果又历史地、必然地在最后三轮比赛进行之前回到了“暂停降级”的老路上去。不降级,才最符合老板的利益,才能够让他们在不承担任何负作用的前提下享受利益,才能够轻松愉快地操纵比赛、操纵积分、操纵中国足球的整体走向。我不敢说每一个足球老板都在赌球,只能说,当他们可以控制比分之后随时可以在澳门赌场上控制自己赢钱的额度。这时候,当你听说老板们一致要求“三年不降级”后还会有所奇怪吗?他们其实少说了一个字,真正的要求是“三万年不降级”!
回首整个2004,不幸的是,作为一个一线采访的足球记者,几乎中国足球每一个屈辱的时刻我都在现场!国奥兵败汉城、兵败长沙,女足兵败希腊、国足兵败科威特、国足广州作弊未果……每一次都能感受到从心底里涌上来的切肤之痛。然而,最最痛苦的却是在香河会场、在大宝饭店、在昆仑咖啡厅、在实德大厦,一次次看着政客们、老板们嘴里喷着冠冕堂皇的口水,把中国足球当成一个人尽可夫的小姐肆意蹂躏。徐明们设想的中超联赛,无非是他们说了算、足协靠边站的格局,结果老板掌握更理想的赚钱空间、派系瓜分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已;而阎世铎的所谓“稳定”、“公益事业”,则更是偷换概念的一派无耻谰言,为了能在自己离任之前留下一个表面繁荣的假象,他已经不择手段。中国足球输了一年,我伤心但没有绝望,但是到了年底看到“暂停降级”、“南北分区”等等自取灭亡的提案一个个道貌岸然地登上大雅之堂,我更加出离愤怒!阎世铎吹牛说,要考虑球迷的利益,可是他想过没有,一旦没有了升降级,球迷还看什么?
现世报并不遥远,年终时分,中超俱乐部一窝蜂地开始了残酷的清仓大甩卖,老国脚几乎全被扫地出门了!因为现在是“三国后期”,英雄无用。既然没有了降级的后顾之忧,比赛的胜负老板又可以操纵、而且输球可以赢盘、赢球更可以赢盘,比赛输赢老板都有钱赚,那又何必养高水平的球员、联赛又何必精彩、有了结果还讲究什么过程、国家队的水平如何保证……中国职业足球的整体崩盘难道还远吗?
毛主席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对于足球市场来说,2004年球星这英雄已经不复存在了,2005年球迷这大英雄就更加杳无踪影。没有了球迷就没有了冠名、广告、转播费等等,也就没有了足球产业、市场经济,西门子必将撤资退出,最终也就没有了中国足球!或者换句话说,中国足球在阎世铎治下,英雄已无用武之地。回首2004这一年,一言以蔽之:阎世铎盲人骑瞎马,中国足球夜半临深池。(方肇)>>进入专题:媒体眼中的04体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