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能够想到,一百年前在一片简陋的板球赛场上举行的网球比赛会拥有如今的辉煌。
1905年,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共同创办的澳大利拉西亚草地网球协会(Australasian Lawn Tennis Association)在板球场上,第一次举办了澳大利拉西亚锦标赛,这就是澳网最初的模样。当时有17位男子选手在位于墨尔本阿尔伯特公园的板球场上参加了这项赛事,最终来自墨尔本板球俱乐部的罗德内·希斯在5000名观众的见证下成为澳网的第一个冠军。一百年后,当年简陋的赛事已经发展成为澳大利亚每年最大的体育赛事之一,每年有高达50万球迷朝圣般来到墨尔本公园观看澳网。
命运坎坷
尽管是四大公开赛中最年轻的赛事,澳网却有着比其他三位兄长更加曲折的命运。澳网在举办前期一直“居无定所”,在澳大利亚全国的各个城市轮流举行,甚至还有两次飘洋过海到邻国新西兰比赛。由于创办初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澳网甚至有一次把比赛设在了珀斯的动物园举行。
1947年第一次参加澳网比赛的弗兰克·塞奇曼至今谈起当时的澳网还唏嘘不已,当年的澳网在悉尼举行,在塞奇曼看来当时的澳网简直无法和现在相比。“在中心球场上同时进行两到三场比赛,这真的很有趣,球场上到处都是散落的网球。”这位曾经在1949年和1950年两度拿下冠军的老人在一本纪念澳网百年的书中讲道,“我们一直站着,事实上赛场边根本没有地方可坐,和现在的比赛比起来我们打得很快,一场打满5盘的比赛不到两个小时就打完了。”
没有固定的比赛场地,只是澳网苦苦挣扎的命运的一部分,正当温网、法网和美网如日中天地迎来自己的黄金时期的时候,澳网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1972年,澳网已经在墨尔本郊区的库扬草地俱乐部找到了安身之所,但由于澳大利亚远离欧亚和美洲大陆,来自欧美的网坛大腕们根本不愿意长途跋涉从欧美来到南半球参加澳网。澳网作为大满贯赛事的地位一度受到质疑。从1977年开始,澳网甚至一度把比赛改到每年12月中下旬举行,希望吸引更多球员到澳大利亚参赛,但12月中下旬正好与圣诞节撞车,更影响外国球员的参赛积极性,再加上库扬俱乐部设施陈旧同时缺乏扩展空间,澳大利亚公开赛命悬一线。
1985年,一个决定澳网前途的重要举措诞生了——搬家。
1988年,墨尔本市政府斥巨资在墨尔本公园新建了一座可以容纳15000位观众的网球中心,澳网在墨尔本公园一待就是17年,澳网的黄金时代也从墨尔本开始。
在搬家当年,到墨尔本公园观看澳网比赛的观众人数就比前一年增加了90%之多,266500人涌入墨尔本公园球场。
改革先锋
墨尔本、悉尼、布里斯班、阿德莱德、珀斯,甚至新西兰,澳网在创办初期的足迹几乎遍及大洋洲两个最大岛屿的各个主要城市。几经辗转后,澳网在1972年回到起点墨尔本,也从那时起,澳网开始在墨尔本找到了它的路。在这座由无数淘金者建造的城市里,澳网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并演绎着一段如阳光般灿烂的传奇。
如果非要在一百年之后总结这项赛事的历史,那么“改革”将贯穿澳网历史的始终。正是澳大利亚人勇于改革的精神把澳网经营成独具风味的“百年老店”。
如果说当初的变革是澳网人为生存和发展被迫而为,那么近年来澳网人的主动改革就让百年澳网更加完善更加富有魅力。当温布尔登的主办者宁愿冒着每年的温网被如期而至的雨水冲得七零八落的危险,也要苦等永无止境的会议通过在中心球场增建一个顶棚的时候,澳网人早在1988年就在自己的新中心球场上建造了一个由电脑控制的可伸缩顶棚,如果遇到雨水或者高温天气,这个重达700吨的顶棚能在20分钟内将中心球场从露天球场变为室内球场。
变革让澳网人拥有了众多大满贯中的第一次,2003年澳网女单决赛就因天气太热而关闭顶棚进行,这也成为首场在“室内”举行的大满贯决赛。今年的澳网男单决赛也将成为大满贯中首次在晚上举行的男单决赛。当其他大满贯赛事因为男女“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受到批评的时候,澳网早在两年前就在奖金制度上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2004年澳网公开赛的男女单打冠军都获得了120万澳元的巨额奖金。
今年澳大利亚人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亚洲大地。“亚太澳网”已经成为澳网新的推销口号。本月26日,当今年澳网的战斗进入白热化的时候,澳网百年庆典将在中心球场隆重上演。届时包括拉威尔、考特、拉夫特和休伊特等澳大利亚网坛不同时期的著名球员将齐聚一堂。当澳网新世纪拉开序幕的时候,不知道澳网人又在酝酿什么样的变革。(肖越)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