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这里是云南最大的湖泊,突然有一天这里变成了平地,上面还有茵茵绿草。那时候,他刚来到这里。
十年前,中国足球大批所谓职业化后的“球星”涌入这片恬静的“世外桃源”,带来了光荣,也带来了喧闹。那时候,他已人到中年,在名为“海埂”的地方扎了自己的根,刚来时亲手栽下的树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
现在他还在这里,是这里的主人,他说:“也再折腾不了几年了。从拓东体育场我家到海埂基地我办公室的路我走了三十年,也该歇歇啦!不过我有一个愿望,就是我离开这里的时候,中国足球会真正繁荣起来。”
他,就是昆明海埂基地办公室主任韩非……
为了爱情来到海埂
韩非今年58岁。三十年前,刚刚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的他,为了爱情从河北保定来到了云南昆明,在这块原本是湖水的地方填海造田,和中国足球一起开始了不悔的创业。
“1973年,国家体委二司球类司决定在昆明高原兴建训练基地,那时候主要就是为了足球。两年的时间,这里面原本是湖水的地方出现了草地,那时候我们只有12块球场,因为当时全国只有12支专业足球队,从那时起,他们每年都到这里冬训。中国足协的老领导马克坚、李凤楼都是一锹土、一块草地动手把这里建起来,那时候这些老领导投入了不少的心血,他们是中国足球的功臣。我才28岁,刚刚结婚,我爱人当时是云南体工队女子篮球队的,为了爱情我来到了这里。一转眼三十年过去了,我目睹了一批又一批到这里来训练的中国足球人,看到了中国足球从专业体制到现在职业化的种种变迁。虽然现在中国足球遇到了困境,不过我觉得,这么多年来,中国足协确实给中国足球做了很多很多工作。”
坐在记者面前的韩主任很和善,也非常真诚。到昆明已经三十年的他还不会说当地话,不过他对这里的感情却超出了很多当地人,原因也是因为足球。“云南这个地方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这里民族多样性,气候多样性。在云南,你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找到国内各个地区的气候,这里有雪山,有热带丛林,也有沙漠,而民族之多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很多外地人都愿意到云南来。这里的人与世无争,安逸地享受阳光带给他们慵懒、保守的生活,这种性格一直保留到现在,就像甲A时候的云南队,为什么总拿不到冠军,其中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昆明生活着很多上海人,解放后,当时的昆湖织纺厂里面绝大多数都是原上海织纺厂过来的,那时候昆明和上海是兄弟城市,那时候的足球也是他们从上海带过来的。”
中国球员没有特点
在海埂基地建成后,三十年间这里面接待了不下10万人次的训练,很多目前中国足球的教练员、中国足协的领导,都是这里的常客。
“那时候,朱广沪、朱波、林乐丰他们都还是小青年呢!现在他们都进入中年了,也都成了目前中国足球界的中坚力量。我是看着他们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那时侯他们对足球是一种真正的爱好和兴趣,不像现在很多投身于足球的人有着其他的目的。”
“那时候基地内没有空调,也没有电视,更别说现在的什么酒吧了,连玩的都没有。他们一天就是训练,踢足球,但他们过得非常快乐,因为他们朴实啊。不像现在,队员连衣服都不自己洗,用洗衣机洗,房间还要有空调,动不动还要出去玩一下,我记得1994年到1998年这段时间,来海埂训练的球队很多,当时足球刚刚在中国火起来,每个队都有自己的球星,而且那时候人也盲目地崇拜,每到周末球队放假的时候,海埂基地简直就成了公园,很多昆明当地人,还有外地到昆明旅游的人都到这里来,就是为了看一眼他们心目中的球星,要一个写得并不怎么样的签名。很多球员也结识了昆明当地的朋友,基地门口每天都有很多车停在外面,准备接球员去一度春宵。”
“那时候,海埂基地的小卖店生意特别好,餐厅的生意也不错,就连记者后来住的环碧小宿,每天也都客满。可以说,和以前在这里训练的队员比起来,那阵子中国球员的生活是太滋润了。再后来,事情也就越来越多,出外喝酒的、泡吧找乐的、夜不归宿的,甚至还有把女人私自带到基地球队房间里的,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给中国足球带来了很多负面的效应。这也促生了后来基地内新的产物保安和狼狗,现在想想,这些东西并不是我们的初衷,不过对于当时的情况,没有这些又是不行的。”
“和以前那些人比起来,现在的球员有钱了,训练的环境也好了,但他们水平并没有和这些成正比例增长。那时侯没有什么体测,但队员的综合能力要比现在的队员强很多。我记得有一次,已经70多岁的李凤楼在看现在队员训练的时候失望地说,要是我年轻30岁,他们肯定跑不过我。”
作为亲眼看到中国足球从专业到职业变化的见证者,韩非对于目前中国球员的现状感到深深的惋惜。“现在队员的基本功不行,而且没有特点。像以前的队员,比如杨玉敏,特点就是快,柳晓光门前好,朱波下底那一下当时也不比现在巴西的卡洛斯差,而现在的队员有吗?就拿去年的国奥来说吧,看似很强大,但没有什么有特点的队员,就有个徐亮,有那么一脚任意球,其他人呢?我不否认应该全面发展,但目前中国足球队员不具备这个素质,到头来却成了样样通,样样松。”
不认可投资人作法
在海埂基地工作这么多年,韩主任自然而然地认识了形形色色的足球人。除了球员和足协官员,很多俱乐部的老板,包括报社的记者,他都很熟悉。当话题谈到目前中国足协和俱乐部投资人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时,韩非的观点很鲜明。
指责足协不公平
“首先我声明的是,虽然我是基地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但并不是中国足协的工作人员。我这里也负责其他项目的工作,所以我的观点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而这些观点是通过我经历的事情和我所知道的东西才总结出来的。”韩非说,这只是他的个人观点。
“首先,我觉得中国足协受到投资人的指责是不公平的。客观地说,这些年中国足协给中国足球的发展还是做出了很多贡献的,我给你举一些例子:就先拿北京香河训练基地来说,它的建成没有花国家一分钱,这些钱都是中国足协通过职业化以来积累的资金建设的。此外,像女足的发展,青少年足球的发展,他们的训练、比赛,体育总局没有拿一分钱,都是中国足协自己掏钱让他们出去比赛、训练,要不女足前几年也不会有这么好的成绩,青少年也不会有这么多出国比赛的机会。”
“和其他项目比起来,中国足协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职业化以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像国家游泳队,其他诸多项目的运动队,现在还是靠国家和体育总局在拨款支持他们,和他们比起来,中国足协的工作还是成功的。所以我觉得很多投资人质疑足协的资金流向问题是可笑的,也是没有根据的。”
投资人不能胡闹
“连有些记者也跟着起哄。就说李承鹏吧,他以前刚到海埂采访的时候,还和我们磨这磨那的,现在他在这件事情上的一些东西确实是在瞎扯,我觉得他没有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真相。还有徐明、张海那些老板们,他们之所以和足协这么做,都是有自己的个人利益的。他们说足协属于民间机构,但是不要忘了,目前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阎世铎还是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的主任,这个部分是属于行业行政管理部门,是政府部门,他们是直接的行业管理者。所以投资人想脱离行业管理是不行的,也是政府所不允许的。”
“我认为前不久足协的郎效农主任在中央电视台的公开讲话内容并没有错,他之所以讲出一些文革时候的用词,因为他心里有底。而且他和我一样,是亲身经历过那段时期的,有过这种经历,我们都是‘老三届’。我要问问那些投资人,他们经历过文革吗?他们没有这种经历,所以没有发言权。投资人的这种作法,负面效应是相当严重的。”
在和记者谈话的近两个半小时时间里,韩非主任的脸上一直挂着微笑。他最后说,我一直觉得中国足球是有希望的,虽然现在是一个低谷,不过这正是中国足球所必须经历的,中国职业足球才走了短短的十几年,需要经历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但只有经历过了,才能知道真正的错与对以及其中的奥妙。(张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