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先生那句“中国足球要想真正崛起,不妨从任用本土教练开始”的建议令中国足协下定了委任朱广沪的决心,也许是多年来在土帅和洋帅问题上的犹疑和摇摆令中国足协在钦定朱广沪的同时终究还是忍不住保留了某些“后续手段”。
中国足球从来就不缺乏“创意”,但在“5+2”的“创意”背后,我们分明看见了另一种彷徨。
解读“5+2”
按照中国足协的思路,“5+2”模式是由朱广沪领衔“土洋结合”的七人教练组,其中朱广沪被赋予自行挑选组建中方教练班子的权力。至于两名外籍技术顾问的遴选工作,则主要由国管部来负责完成。
没有必要过分怀疑朱广沪在中方教练班子当中的权威地位,毕竟,足协能够将挑选助手的任务全权“下放”给他,多少表明了某种态度。然而,即便给予朱广沪所谓的高度信任,决策层仍留下了“后手”———别看外籍技术顾问只占到七席中的两席,这两名外教的身份是随时可能改变的。
在上周的技术委员会审议会上,足协根据多位元老的分析和提议,已经基本明确了外籍技术顾问的大致定位,概括来说,外籍技术顾问应当有比较高的知名度和丰富的执教经验,最好是执教过世界知名球队,带队参加过世界大赛;同时还要对亚洲足球有充分了解,要有培养青少年球员的能力,具备成功雕塑一支青年军的才华和本领。
如此“苛刻”的条件已足以证明外籍技术顾问的身价和规格了,而更为关键的一点是:足协要求外籍技术顾问(至少是一名)能够随时作好出任临时国家队主帅的准备。这等于在说,如果朱广沪干得好,那么外籍技术顾问就仅仅是技术顾问;一旦朱广沪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那么外籍技术顾问被迅速“扶正”也属顺理成章。
表明上看,足协的“两手准备”是周详的,因为谁也无法保证朱广沪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足协又是彷徨的———到现在为止,他们仍然未能在土帅和洋帅的问题上达成深层次的一致,而这种不一致既体现在决策层各成员之间的意见不同,也体现在中国足球对于该“土”还是该“洋”这一决策性选择的举棋不定。
土洋结合的“5+2”,实际上是一条逃避责任规避风险的“中间路线”,尽管大多数人都清楚:责任不容逃避,风险也未必能够规避。
哈恩“成就”了朱广沪
从霍顿到米卢再到哈恩,七年的时间,中国国家队连续起用了三名外籍主教练。这至少一定程度说明,中国足球“崇洋”的心态曾经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足协在这一关键问题上改变思路了呢?
问题只能出在哈恩身上。相比他的两位前任,无论是执教能力、业界声望和工作业绩,哈恩都是最差的一个。如果冷静而客观地分析一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令中国足球队陷入低谷的,不是聘请外教的思路和决策,而仅仅是哈恩个人。
霍顿业务能力大大低于其理论知识的确是事实,不过人家在欧洲乃至世界足球圈好歹也算是个知名人物,而且直到现在国内也还有球员和教练对他推崇有加;米卢擅长“捣糨糊”的确是事实,不过人家好歹把中国男足历史性地带进了世界杯决赛圈的大门,纵有万般不是也可一笔勾销。哈恩呢?哈恩带来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将哈恩等同于外教是非常不恰当的,在逻辑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但正是这种错误,为朱广沪创造了机会。当然,布拉特的提醒和建议在“适当”的时间传到了足协的耳朵里,无形中也帮了朱广沪一个大忙———也许在此前,足协还未必有足够的勇气否定自己过去七年的战略方针。
哈恩的愚蠢“成就”了朱广沪,站在决策层的立场,“土洋”的天平一旦反向倾斜,朱广沪就是不二人选,称得上众望所归。因为,在本土教练的范围内,他是NO.1。
决策层对于朱广沪的评价是:带队成绩有目共睹,见多识广,虚心好学,在为人、性格和执教风格等诸多方面都符合国家队主帅的要求,并且能够顺应现代足球发展潮流。朱广沪在深圳队的成功让包括足协在内的一部分人认识到,土帅不见得不如洋帅(尤其是还有哈恩这样的例子作为参照和比较)。
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另外一些疑问———朱广沪是土帅中的头号人物,哈恩却只是洋帅中的三流、四流乃至末流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土帅还是洋帅,要找一个比哈恩强的教练简直是一件太容易的事,但那个人是否就是中国足球可以托付终生的对象呢?
日韩的经验
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在土帅和洋帅的问题上,曾经也和我们一样有过彷徨,但如今,这两个国家已经完全明确了自己的方向。
十多年来,日本一直在坚持技术化的道路。虽然法国人特鲁西埃“主政”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但日本足球真正效仿的对象却是巴西足球。现在,昔日世界足坛响当当的角色———“白贝利”济科接管日本国家队,其执教能力以及由自身巨大影响力给日本足球带来的其他帮助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反过来看,如果日本足球还停留在加茂周和冈田武史的年代,恐怕是绝无可能在亚洲独领风骚,更不用说引起世界足坛的强烈关注了。
当然,并不是说日本在聘请外教的过程中丝毫没有产生过犹豫和动摇———当年特鲁西埃执教的时候,日本足协也曾经设立了一个由国内专家组成的类似于顾问监督团的机构,特鲁西埃对此相当不满,公然提出了反对,意思是:“如果你们国家有能力超过我的人才,那还请我干什么?”
也许,特鲁西埃受到“监控”只能说明他自己还不够“大腕”。而当希丁克这一级别的人物坐在某一支球队的帅位上,试问谁还敢造次?
希丁克为韩国足球赢得了难以想象的荣誉,韩国足球在世界足坛的地位也因为希丁克而高歌猛进。尽管韩国国内也有不少能力出众的本土教练,但诚如韩国足协所言:“国家队主帅必须由外籍名帅来担纲。”于是,在希丁克之后,科埃略来了;科埃略因战绩不佳被炒之后,又换成了邦弗雷雷。在韩国人看来,任用洋帅不见得都有理想的结果,但任用洋帅是唯一的前提。
实际上,对于足球发展中国家而言,聘请外籍教练已是大势所趋。即便像英格兰、葡萄牙等世界一流强队,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聘请外教的道路。
仅仅从这一角度出发,中国足球在一条原先是正确的道路上停下脚步(且不说离开这条道路),无疑是一件不得不让人感到担忧的事情。
[链接]
土帅洋帅二十年之更替
■高丰文---
功过参半的人物。1986年接管国家队之后,第二年即率队夺得汉城奥运会足球决赛阶段的入场券,实现了中国几代足球人为之奋斗的"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梦想。但在1989年的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上,他连续两次经历了"黑色三分钟",不仅未能带队闯进世界杯,更为中国足球留下永久的耻辱和遗憾。
■徐根宝---
以"抢逼围"理念著称的性格教练。尽管只是掌管了一届国奥队帅印,但实际上那一届国奥队的分量完全可以等同于国家队。徐根宝的国奥队由于鲜明的风格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马来西亚吉隆坡的"黑色九分钟"终于导致了这位性格教练在一片争议声中下台。
■施拉普纳---
以十年后的眼光,相信没有人会否认聘请施拉普纳是中国足球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交付的一笔昂贵的学费,但在当时看来,施拉普纳倡导的"豹子精神"一定程度上还是值得肯定的。遗憾的是,在兵败伊尔比德之后,这位中国足球历史上第一位外籍教练失去了继续证明自己的机会。
■戚务生---
"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位土帅,他的敬业精神丝毫不容质疑,业务能力在国产教练中也属出类拔萃。但性格上的弱点使他无法跨越最险恶的关隘,他那凝重而苍凉的表情在那个金州之夜化为了一种悲剧性的永恒。
■霍顿---
"4-4-2"的卫道士,"菱形站位"的倡导者---英国讲师霍顿在上任伊始带给我们一种非常"职业"的感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他并不能够为中国足球灌输更多的先进理念。保守,单调,固执---他拥有不折不扣的英国绅士的气质,但我们需要的是胜利。
■米卢---
一个一天到晚把"快乐足球"挂在嘴边的"糨糊大师"或者说是"江湖骗子"。但最终,米卢在一片骂声中让全体中国人民感受到了世界杯出线的快乐。事实证明,中国足球是需要"偏方"的,而这种"偏方"恰恰握在米卢的手里。对这剂"偏方"最妥帖的比喻是:治标不治本。
■哈恩---
气质决定了他的命运。平常看上去还挺生猛的,但关键时刻却掉了链子。"要学会赢得该赢的比赛",这句话,哈恩领会得极不透彻。这是一任"百无是处"的洋帅。米卢有资格把来中国叫作"回家",哈恩没有。
作者:■晨报首席记者许莽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