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拯救上海球市]
世界杯是晴雨表
从1994年到2003年,中国足球职业甲A联赛进行了10年,共计比赛1726场,观众总人数是3358.4万人,平均每场观众人数是1.95万人。而首届中超联赛,全年观众总人数只有144.76万人,平均每场观众人数仅有1.1万人,上座率不到10年甲A60%的水平。当中国足球决策者一再做出错误决定时,球迷也选择离开,给出了最严酷的答案。
10年甲A和1年中超,中国足球球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火爆、中期的疯狂和现在的颓势。这一过程,和近邻韩国和日本开展联赛时所经历的情形完全相同。而上海球市,亦遵循这样的轨迹。
1994年,中国足协立志改革,推出职业甲A联赛,当年球市之火爆出乎很多人意料。全年的比赛一共有200万人次观看,平均每场1.5万人。1995年,球市火爆局面持续,到了1996年,甲A联赛每场的上座率达到了2.4万人,这是足球改革11年来的最高纪录。
具体到上海,由于申花队夺得1995年联赛冠军,点燃了这座城市对足球的激情,当时碰到某些关键场次时常见的情景是很多人有钱都买不到票。但中国队冲击世界杯失利的大环境影响了这火热的球市,从1997年起中国球市陷入低谷,每场的到场人数只有1.4万人。相对来说,申花队还有一线夺冠希望而暂时延续着球市的“温度”。
1998到2000年,中国的球市几经沉浮,2001年中国队第一次打进了世界杯的决赛圈,但次年球队在世界杯上表现奇差,令国人失望,更由于当年中国足协为国足让路而取消联赛升降级,使得球市再次下滑,平均每场1.2万人的上座率创下了联赛次低点。2004年更是中国足球风雨交加的一年,国字号球队多线出击失利,中超联赛“假赌黑”横行,球迷利益得不到保障,他们纷纷离开了曾经热爱过的球场。
德比变味影响球市
相信直到现在,很多人仍对2002年3月9日申花与中远的第一次德比较量记忆犹新。媒体早早就翻遍了两队人士所有的恩怨,大炒特炒,而那场比赛球市的火爆程度不负所望,为近年联赛少见,申城出现了罕见的一票难求奇观。颇具商业头脑的申花俱乐部制订了比其余比赛票价翻了两倍的价格,但高昂的票价仍然没有阻挡住球迷观球的脚步,当时虹口足球场坐无虚席,精明的黄牛们早早地囤积了球票大赚一笔。
曾经,德比是上海球市的一针强心剂,但美景不再,两家俱乐部“面和心不和”的种种表现,令上海球迷感觉心寒。特别当这种暗争赤裸裸地表现到比赛中时,人们彻底发觉,德比已全然变味了。申花与中远在被称为“亚洲最高水平”的A3联赛上上演德比,竟只有8千名球迷到场,甚至比不上一场甲A联赛。
造成德比变味的原因可能有很多,而笔者认为球队人士只有小我,没有大上海的气魄,是德比渐变丑陋的主因。如今,“德比之争”演变成了“三国演义”,我们可喜地看到,近日三家俱乐部老总赴京城开会携手共进退,但愿他们在未来的联赛中仍能保持这种“大团结、小竞争”的心态,也希望德比重新变成上海足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晨报记者袁崴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