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东郊城外,亮马河上冰冻犹未开化,但岸边的柳枝已吐出绿芽。传说中的“寒流”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3月3日,第5届应氏杯冠军决赛就在亮马河畔的昆仑饭店重开战火,5日,常昊连胜两局,以总比分3比1的优势,战胜了素有“毒蛇”之称的韩国棋手崔哲瀚,终于夺得了国人期盼已久的应氏杯冠军。
应氏杯是中国棋迷心中久久的痛。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聂卫平主帅带领下,中国棋手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中连连告捷,所向披靡。远在海峡对岸的应昌期先生有感于祖国围棋的崛起,决定创办应氏杯围棋赛,为的是能亲眼目睹中国围棋能站在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可是,当曹薰铉夺得了第一届应氏杯冠军后,曾不为世人所重的韩国围棋后来居上,在各类国际比赛中屡屡折桂。转眼近20年过去了,4届应氏杯居然都被韩国人捧回了家。
于是,恪守传统的中日棋手在“什么棋都敢下”的“韩流”冲击下,几乎乱了阵脚,以致一度谈韩色变。有时,甚至居然能把已经胜定的棋,再输出去,把胜利的果实拱手相让。俗称,“咸鱼翻身”。
然而,围棋毕竟有其内在的规律,所谓棋理,就是其内在规律的体现。靠蛮力,可以得逞于一时,却不能走遍天下。“什么棋都敢下”,固然是对传统的冲击,甚至是革命。但是,总有棋是不能这样或者那样下的,则是棋理的体现。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咸鱼终究不可能自己翻身。这就是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以常昊为代表的中国新一代年轻棋手,在对韩流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突破,这让我们看到了胜利其实并不遥远。有时,只需要一点坚持的勇气。同时也意味着围棋终究要向着道的目标,实现更高层次的回归。这大概也是本届应氏杯夺冠的偶然事件中透露出的一点必然的消息吧。 2005年3月5日夜于北京昆仑饭店 楼世芳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