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尚未开战,但中国足坛接连出现天津队员与空姐、深圳队员与货车司机发生冲突事件。这些事件尽管还没有定论,但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中国足球构建和谐发展环境中不和谐的因素。“亚暴力”渐成现象“球场暴力”不是新近出现的词汇或现象。
在中国足球职业化联赛中,早已和比赛的输赢一样“正常”。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冲突、滋事的事情,正在由少变多,正在从足球赛场向公共场合蔓延。这不是通常意义上带有犯罪性质的暴力事件,因此可以概称为“亚暴力”。中国足坛的“亚暴力”,正在由“事件”演化成为一种“现象”。如果把最近几年中国足坛发生的“亚暴力”事件一一罗列,那么只要叙述详细一点,再稍微加些点评,就可以写成一本书。
这种“亚暴力”在赛场上的常见表现形式有三种:恶意伤人,追打裁判,球员群殴。而到了赛场外,表现形式则不断“推陈出新”:以往是半夜偷偷溜出宿舍喝酒、会友,喝多了闹事,现在是直接到酒吧、夜总会等娱乐场所喝酒闹事;以往是在娱乐场所闹事,现在可以在大街上甚至在飞机上闹事;以往是在晚上闹事,现在就在白天闹事。伴随着中国足球无数失败与伤痛的发展历程,中国足坛的“亚暴力”由事件到现象的发展历程,恰恰是构建和谐发展环境中极大的不和谐。
中国足球公信缺失在中国足坛发生的诸多“亚暴力”事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球员都觉得自己很无辜很冤枉,但公众对足球运动员仍然都是持批评态度。这就像足球赛场上是否假摔的判罚一样,有点纠缠不清。然而,不管是少数报道歪曲事实,还是个别球员受到冤枉,“扯皮”都显得毫无意义。因为这与其说是公众对球员的口诛笔伐,不如说是中国足球尤其是球员自身公信力的丧失。必须承认,中国足球目前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足球运动员成为形象较差的公共职业之一。“亚暴力”和其它丑陋现象一起,逐渐损毁了中国足球的形象。
在赛场内,去年中超联赛的观众上座率暴跌,最后达到职业联赛以来的最低点;在赛场外,媒体和成千上万的网民形成“统一认识”,批判这些涉嫌“亚暴力”的足球运动员。其实,在这些“亚暴力”事件中,谁的道理多一点并不重要,谁先动手也不重要,是“殴打”、“抓扯”还是“推搡”更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现象已经形成,中国足球需要重塑形象,并且首先要从球员做起。球员需要素质教育中国足坛“亚暴力”现象的形成,与足球运动员的培养体制有很大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教师、社会学博士孙龙说,社会学用“社会化”来描述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青少年阶段的社会化大致要完成文化知识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四项重要任务。显然,足球运动员恰好在这一阶段弱化了前三项内容的社会化。建设与目前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的足球文化体系,应该把球员的继续社会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工作也许大都要靠俱乐部来做——俱乐部建设梯队时,不能把足球技能凌驾于文化知识与道德培养之上,一线球队也需要常抓管理与素质培养工作。中国足球发展过程中很大的遗憾在于,做事情有一半不规划,规划的有一半不落实,落实的有一半没效果,有效果的工作一旦听到反对声音,立马回头修改计划。
所以说,中国足坛不仅仅需要正视“非暴力”现象,还需要正视之后的落实。 刘卫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