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王镜宇 马向菲)短道速滑项目在中国已经走过了20多年。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中国运动员也在这个项目上实现了中国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短道部主任佟立新认为,中国的短道速滑项目发展新高潮的到来,必须依赖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佟立新13日在这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举国体制下,中国的短道速滑运动在过去20年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国运动员夺得了奥运会金牌。但是,现在这个项目面临着后备力量缺乏、基层教练水平不高等问题。据佟立新介绍,与以前相比,我国从事各种冰上项目的运动员比以前大为增加,但相应的冰场等硬件设施并没有明显增加,因此冰点(上冰时间)成了稀缺资源(很多基层运动员只能在凌晨3、4点钟上冰训练)。这种资源缺乏,对包括短道速滑在内的各个冰上项目的发展都有很大制约。
此外,我国基层短道速滑教练收入低、待遇差、水平低,他们带的队员上冰时间也差,这种状况对后备人才的培养非常不利。要想真正改变后备人才匮乏的现状,必须改变基层教练收入低、待遇差的状况。只有基层教练的收入、待遇状况提高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教练去基层,培养更多的好苗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佟立新强调,冬季运动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水平的提高,这是该项目的发展规律,在国外也是一样。上面提到的这些状况的改变,与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有很大关系。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私人老板出资建冰场,甚至会出现社区修建冰场的情况。全国各地的冰场会越来越多,参与滑冰运动的孩子也会越来越多。只有群众基础和后备力量上去了,中国短道速滑运动的发展才会迎来新的转折。(完)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