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4比2的进球大战中,人们对他的称颂却凌驾于进球功臣之上;最近5场比赛丢球多达8个,切尔西球迷却更大声地喊出他的绰号——“神”!22岁的他有着与1.96米身高不相衬的一脸谦卑和气,但当他往球门线上一站,却每每成为让对方前锋望峰息心的一道天堑。他就是切尔西的捷克国门彼得·切赫。“切赫很快将成为世界头号门将!”传奇门将彼得·舒梅切尔如此预言道。事实上,这还只是切赫登陆英伦的第8个月,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个“一年级生”正在成为英超赛场上一段新的传奇。昨天出版的《观察家报》上,切赫将自己的过往娓娓道来……
温格&拉涅利为他遗恨不已
上周在斯坦福桥,切尔西和巴塞罗那携手贡献了一场世界足球的经典战役。然而双方在球场上层现错出的杀机和梅花间竹的进球,却无法遮蔽切赫在短短一条球门线上的光辉。在令人窒息的下半时比赛中,面对巴萨冠绝欧罗巴的进攻,切赫作出了至少三次近乎完美的扑救:贝莱蒂的低射被扑出、普约尔的头球没能躲过捷克人的侧扑,而就在特里为切尔西攻入制胜球之前三分钟,切赫刚刚作出一个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进球的扑救——他将伊涅斯塔刁钻凌厉的抽射来球死死摁在了门线之上。
“这是一场惊人的比赛,不是么?这是献给所有球迷的比赛,而不仅仅是切尔西球迷。因为它拥有足球全部的魅力。”在斯坦福桥外的切尔西村酒店,切赫向《观察家报》记者回忆那一夜的情景,带着羞涩而内敛的笑意,“能够成为这场伟大比赛的一员,我感到自豪。尤其是,巴塞罗那是本赛季进攻能力最强大的球队。他们的控球和地面进攻让人惊叹——也正因此,这场胜利对我才更有特别意义。”巴萨也是本赛季唯一能在两战中四破切赫球门的球队。而且严格说来,撇开两粒以少打多情况下的失球和一粒点球,也只有世界足球先生小罗那粒石破天惊的原地命射真正击败了切赫。
本赛季至今,能够两次让切赫躬身从球网中捡球的唯两人而已——世界足球先生小罗和“亚军”亨利。但低调的捷克门将依然对“世界第一”的话题保持着谦卑和冷静,一如他的国家队老大哥内德维德。“尤文图斯门将布冯依然是世界头号门将,而皇马的卡西利亚斯和米兰门将迪达也很棒。卡恩一直在世界前五名之列,虽然他本赛季的表现不如往昔。”
世界前五,切赫只提到了四位。他是否在潜意识里将自己纳入了这一行列?切赫微笑着回避了这个问题,但人们无不相信,这个小伙子早已获得了通向顶尖门将之路的执照。
而切赫的每次成功扑救,或许会让穆里尼奥的两位敌人——他的前任拉涅利和阿森纳主教练温格感到阵阵心痛。前者一年前亲手为切尔西“预定”切赫,却没能等到捷克人来到斯坦福桥;温格两年来曾两度试图签下切赫,但却因为彼时切赫国家队资历太浅,屡屡折于劳工证许可一关而作罢。
冷静&全神贯注纪录“最佳伴侣”
鲁本出道时的身份是门将,而切赫9岁时却还是个边锋,命运就是这么阴差阳错。一次比赛中球队门将受伤,在无人可换的情况下他勇敢地站上门线,竟然就此戴上手套,欲罢不能。
切赫生来便与纪录有缘。19岁那年从巴萨尼队转会捷克劲旅布拉格斯巴达之后,他几乎在第一时间便创造了捷克顶级联赛中连续903分钟不失球的新纪录。而就在切赫打上球队主力不久,19岁的他便在冠军联赛中对拜仁的狂轰滥炸冷静沉着,最终帮助球队客场0比0逼平“德甲好莱坞”。2002年夏天,他再度创造奇迹:他在点球战中的出色发挥帮助捷克21岁以下青年队在青年欧锦赛上力克法国队捧杯。
在告别法甲雷恩队登陆英伦之初,舆论认定切赫未必能竞争得过曾经荣膺英超最佳门将的库迪奇尼,但最终却是意大利人在第一回合便输了。在穆帅改造防线的计划中,切赫成了四名后卫组成的“长城”之后最坚实、最让人放心的依托。联赛28轮之后,切尔西失球只有9个,其中大部分来自禁区外的远射和对手的任意球,运动战失球少之又少。2月初客战布莱克本的比赛中,他打破了曼联传奇门将舒梅切尔保持的英超连续不失球纪录,并在之后的数轮比赛中将之扩大到惊人的1025分钟——这一纪录距离世界纪录也只有不到三场比赛的时间。
切赫最大的神奇在于他的冷静和注意力。“我从不紧张,真的。我尊重对手、尊重比赛,这让我的注意力必须保持集中。这样你才不会为失球后悔,而且以我的经验,当你越是集中注意力,就越不容易紧张。”这或许就是人们所说的天才。切赫承认自己的这一特质与生俱来:“从小开始我就会对每一件事全神贯注,因为想尽快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他甚至开玩笑地猜测这一基因来自母亲,因为他的父亲曾经是一位十项全能运动员,实在是够“分心”的。
始终保持冷静和全神贯注,或许这也正是穆里尼奥认为切赫是“大球会最完美的门将”的原因——无需敌人的狂轰滥炸来激发灵感,也不会在无所事事的等待中麻痹大意,他可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射门作出最迅速合理的反应。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相信,切尔西最重要的引援是切赫而非荷兰小飞侠鲁本。如果说鲁本的前场突破是利可断发的倚天长剑,站在球队最后方的切赫则无异于玄铁重剑——因为它至利无锋,大巧不工。因为将比分的一端首先锁定为零,正是切尔西本赛季最为经典的进攻之道。
作者:特约记者 沙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