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赛季中超联赛即将开战,各足球俱乐部纷纷降低球票价格。在经历了一个惨淡的赛季之后,今年的中超球市仍然处于“倒春寒”的冷峭之中。中超俱乐部开始将球市经营放在突出的地位,采取降价、联欢等各种形式笼络球迷,这种亡羊补牢之举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不过,这种迟到的觉醒总比一直没有觉醒要好。
联赛的职业化使得中国足球的顶级联赛迎来了球市的春天,到现场看球的球迷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人数剧增,而且在甲A十年间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线上,让甲A“吃喝不愁”。十年甲A推动了中国足球的职业化发展,但是也滋生了一些“毛病”。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足协让甲A变身为中超,期待能有全新的职业联赛。但是罢赛、兴奋剂、赌球等一系列问题在中超首年的总爆发,不但使得中国足协的愿望完全没有实现,而且伤透了球迷的心,联赛的球市和受关注程度不经意间降到了职业化以来的最低点。
首年中超就打跑了球迷。中超联赛在开赛之初就没有吸引到更多的观众,而随着问题的出现,人数不断锐减。据统计,中超联赛最后阶段的6场比赛观众总人数,仅相当于十年甲A联赛平均一场比赛的观众人数。一家中超俱乐部的负责人痛心地告诉记者,该俱乐部门票收入最少的一场比赛仅卖出了700元,还不够门票的印刷成本。
曾被寄予厚望的中超联赛并未出现超越甲A的实质性变化,加上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直接导致中超球市近于崩盘。如果说中超元年的球市是逐渐走进严冬,那么新一年的中超联赛将处在“倒春寒”,去年中超乱局的负面影响,可能就在这个赛季完全显现。
为了挽救2005赛季的球市,大部分中超俱乐部采取各种措施亲近球迷,希望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一些俱乐部降低球票价格,召开球迷见面会,或者提供上门送票、会员俱乐部等各种各样活动,其密度和措施的多样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临时抱佛脚总比不抱要强,俱乐部采取的这些临时措施无疑会激发一部分球迷的看球热情,会对挽救球市起到一定作用。可惜的是,这种经营球市的措施和氛围来得太晚了,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恐怕会大失所望。
降价是各个中超俱乐部今年最大的行动之一,但其实票价并非影响球迷看球热情的最重要原因,甚至于联赛水平的高低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最让球迷们伤心的是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甚至怀着满腔热忱看到的却是赌球、假球和罢赛。
这些丑陋现象导致中超联赛和俱乐部的品牌价值受到极大打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足球管理层的管理、经营不善。而要挽救处于谷底的球市,需要的不仅仅是采取一些吸引球迷的临时措施,而是需要包括中超俱乐部在内的管理层真正重视市场,在管理上规范化,在经营上职业化,通过“自救”来实现“救市”。
在现有的俱乐部中,有多少拥有自己特色的产品?有多少俱乐部拥有真正懂得足球市场和经济规律的经营管理人才?有多少俱乐部真正重视了球迷和赞助商的利益?另一方面,俱乐部到底拥有多少管理和经营权限?这些权限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有效运用?
球迷是足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亲近球迷、经营球市应该是俱乐部的一项长期任务,任何时候都应把球迷作为衣食父母,而不是在球市危急时才想起曾经忽略球迷的感受。如果不转变这种观念,球市一旦转好,俱乐部和球员就会重拾“大牌作风”,再次打跑球迷。
亲近球迷的做法是好的,但并不是挽救球市的关键。要想真正把球迷请回球场,需要的是俱乐部在发展建设中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职业化和规范化,通过本身的努力提高联赛的质量,重建联赛的信誉。(新华社记者蔡拥军 刘卫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