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不管说啥,只管谁说
在现代社会中,总是能看到这样的企业,老板虚怀若谷,不耻下问,可是员工依然禁若寒蝉,三缄其口。问之,则曰,老板纳谏与否,不取决于疑问什么而取决于谁提疑问。如果是亲信,即使逆耳,毕竟忠言,老板最多拍拍肩膀;如果非亲信,尽管忠言,毕竟逆耳,至少要打屁股。假以时日,则敢说者自说,悸惮者自躲。广开言路最终变成单开言路,纳谏蜕化成纳谄,企业生死存亡,员工山呼万岁。也就不怪曹刿论战之前先要受到同乡的劝阻: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种瓜得豆的天才作家韩非做梦也没想到,他辛辛苦苦钻研了一辈子的帝王之术无人喝彩,倒是《韩非子》中俯拾皆是的寓言故事深入人心,而且多数被后人概括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画蛇添足、守株待兔、郑人买履、叶公好龙等等。而这个宋国大款的故事,在现代企业中也早被人们总结出来了,一言以蔽之:哪个公司都不缺人才,只缺亲信!在多数农民企业家看来:只要是亲信,人不在精,可靠则灵,总有一天培养得出来;而所谓人才,才不在高,听话才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听其言而观其行,先问十万个为什么?
试问,如果你没有做贼意,怎知钻墙可得手?怎么把崂山道士的笑话讲得滚瓜烂熟?怎么看完新闻联播还非要看天气预报?是不是老早就想象过、期盼过、计划过、训练过?只等哪一天大雨袭来,墙颓屋漏,夜黑风高便可得手……你有一万个嫌疑想要偷东西,只需有一条不能证实不成立就是你干的!至于我家儿子也说过“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第一是提醒我,第二是警告你!
作为伪逻辑学的开山鼻祖,这位宋人做如此推断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然而,我们更应该体味的是邻居那位正直的犯罪嫌疑人的痛苦,如果再下一次大雨,再看到邻居的墙被淋坏了,是袖手旁观而忍受良心的拷问还是仗义执言而遭致无端的猜测?在这进退维谷之中,是挺身而出以保持自己的正直还是明哲保身以减少自己的嫌疑?要知道,你不是人家的亲信啊!
在中国足球评论界,因人废言或因言废人的现象数不胜数。在国家体育总局召开的世界杯总结会上,毕熙东刚批评了几句就被一位以“二流说”著称的领导毫不客气地打断。关于中国足球的错误,我说得你说不得,我的立场是惩前毖后,你的观点是别有用心。上行下效,也就不怪总结了一大顿,半年后得出七大教训倒有六条都是米卢的责任,也就不怪在民间检讨世界杯失误嚷得最欢的两家专业媒体后来在采访资格上屡屡被刁难。说多了话,而且是不那么好听的话,难道还得让人家听得心情舒畅,点头称是?
两千年前韩非先生就已经唱过这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劝世歌谣: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他所批判的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不是哪一个人,而是我们这些伪逻辑学的嫡传弟子。每次中国队输球之前,总是有人提醒说,注意熊出没,要注意对手最后三分钟的疯狂,要提防马达维吉亚的远射……等到黑色三分钟真的来临,马达真的把中国队打出了原形之时,我们骂的却是:这个记者乌鸦嘴,专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不管说啥,只管谁说,二千年来,我们的耳朵一直就是这么长着的,所以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每一个有抱负的员工自己当上了老板之后,也会变得越来越像个老板了。
(文豪名著,不容篡改。欢迎对号入座,相似俱是巧合。)(方肇)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