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贾知若报道 中国围棋应该记住“江铃”这两个字--一家实力并不算“强横”的企业,在1999年拿出了160万元,成为围棋天地里职业化联赛的“吃螃蟹者”。围甲是按着足球甲A的模式来打造的,160万,即使在当时,基本上也就约等于一支甲A球队一两场关键赛事的奖金额度。
牙牙学语的围甲,最终成为“三棋”的老大,这个老大甚至引来了国际性的关注和参与,君不见,那么多韩国和日本的高手们都前来淘金吗?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本赛季作为贵州咳速停队特邀棋手的李世石九段,他连价钱都不那么在乎了,傲骨天成的“不败少年”去年输得要流泪,这个赛季,只下四盘棋的他是来雪耻的!
当一个韩国的世界冠军棋手,将一时荣辱系于中国的围甲联赛,这个联赛的影响力得到了一个旁证。
而作为中国围棋在冲击世界冠军“不应期”里的唯一精神寄托,围甲和盛产另类新闻的围乙如何走下去?是个很有味道的话题。
韩国围棋联赛近年的崛起,对中国围甲来说不一定是好消息。一方面,韩国人的效仿足以证明我们当年推出围甲联赛是把握了历史先机的,另一方面,奖金已经提高到15亿韩币,赛制模仿棒球联赛的韩国围棋联赛,将来会不会后来居上?类似的担心,在1989年应氏杯决赛之前,曾被认为是杞人忧天……
围甲求变的欲望看上去很强烈,前段时间,就传出首轮赛会制比赛要分成六天完成的消息,说实话,那样的变化有点过了。远的不说,就说围甲的“偶像”足球联赛吧--也没听说意甲和英超为达到最高效益的宣传力度,要分断成六七节进行的事啊!
今年的围甲联赛放在周六进行,这是否合适还需要时间来证明。“主将制”却绝对是值得肯定的变化,虽然这对传统弱旅们来说,相当于釜底抽薪,不过,围甲历来平局泛滥,却是最需要改变的陋习。
围甲是个宝贝,对职业棋手们来说尤其如此。圈内人都知道,国内品种繁多的头衔战,事实上是为寥寥数人举办的,真正能使大多数一线中坚棋手能丰衣足食的,还得算围甲。如果说个人赛、段位赛满足了绝大多数职业棋手的比赛需求,围甲则盘活了职业圈,而且,如今已成为新一代领军人物的古力、孔杰们,没一个不感谢围甲联赛的。
围甲还重新划分了中国围棋的版图。以往的团体赛,无人能攫上海队锋芒,而一旦进入职业化,引进了转会和商借机制,西部围棋突飞猛进,重庆建设摩托队更是打破了沉寂,他们前五届联赛的连霸势头,据说居然引起了某些人士的“担忧”……围甲七年,中国棋手夺取世界冠军的次数屈指可数,但中国围棋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中国围棋的市场正在全面开启,是铁的事实。
围棋联赛也是有教训的,比如“围乙假棋事件”和“信联风波”,阵痛感至今未退。
围甲这个金饭碗,现在端起来不那么烫了--端稳了,别砸了!--在韩国围联赛紧追不舍的时候,也许围甲还需要听一听类似的唠叨。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