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湾VS五里河
上海足球的地标不是虹口,更不是八万人,而是已经有些老旧的江湾体育场。职业联赛初期,申花队就住在江湾,每天从清晨到傍晚,周围都是成千上万的球迷。徐根宝的办公室就在江湾看台下,他办公室的电话整日炸响,球迷的要求千奇百怪。申花宿舍简陋的大门经常被球迷“突破”,他们想要的只是祁宏的一根头发。而今,江湾依然是上海球迷聚会所在地。因为有十强赛,五里河的名头比江湾要响。但由于辽宁队职业联赛后四处流浪,五里河的人气始终涣散。沈阳金德独霸后,并没有让五里河掀起波澜。而今五里河的周围,是破碎的地砖和繁杂的商铺,足球的气息已经很难闻到了。
2.郁知非VS曹国俊
在东北当兵十几年的郁知非,是申花的创始人。郁知非不仅成立了申花队,还创立了申花品牌。申花早已超越了足球,渗透到上海经济、文化和时尚等各个领域。离开申花后,郁知非又创办了F1上海赛,继续弄潮浦江浪尖。曹国俊虽是东北人,但做足球的生意却格外精明,他像一位木偶师,导演了辽宁足球的一出出丧魂断魄的皮影戏。而今隐身的曹国俊,留给辽宁足球的是深深思索。
3.航星VS张玉宁
辽宁足球出人才,上海企业够精明,双方的合作各得其所。1996年,张玉宁被辽宁队租借给上海浦东队,打的是边后卫。苏永舜执教辽足后,把张玉宁雕琢成强力中锋。2003年张玉宁二度加盟上海,可谓缘分尤深。1998年,上海航星集团冠名辽宁队,谱写辽沪合作新篇章,不过,冠名辽足并没有让航星在东北市场上得到实惠。
4.德比VS克星
上海国际的异军突起,让申花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上海德比响彻中国足坛,也发生了太多的闹剧。上海德比是一种无序的竞争,过气球星在两支球队的频繁流动加深了恩怨,也让上海足球充满浮躁。与上海德比的混乱不同,辽沈连三军存在固有的秩序和规则,除了职业联赛初期辽宁队老队员回归大连外,三支球队几乎“老死不相往来”。在球场上,即便大连队强霸一时,辽宁队和沈阳队都毫不惧怕,虽然在总体战绩上大连占有优势,但从比赛过程看,辽足和沈足都不吃亏。具体到辽足和沈足,后者无论如何都处于下风,资历和气质,在这里作用显著。
5.根宝基地VS高丰文足校
从中远下课后,徐根宝潜入崇明岛的深山老林,梦想打造“中国的曼联”。根宝基地首批招收93名学员,承诺全部免费,每年他要白搭400万元。两年后,根宝基地便有收获,不仅获得了中日韩三国青少年比赛冠军,而且还有9名队员入选了U15国家队。高丰文足校成立于1995年,学员也来自全国各地,目前有7个班队。从某种意义说,根宝基地和高丰文足校决定着沪辽足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