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年(1904年),上海四马路王记文具店的老板去日本做生意,购回10套乒乓球器材,陈列店中,为了招徕顾客,王老板亲自挥拍示范。于是,中国乒乓球运动的第一颗火种,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悄然播撒。
百年之后的2003年5月,在花都巴黎,前来观摩第47届世乒赛的中国乒协主席、上海人徐寅生信步走进中国队驻地附近的一家咖啡厅,看到李富荣、张燮林、曹燕华、施之皓等人围坐聊天,老徐有感而发,用上海话讲道:“介许多上海人(这么多上海人啊)!”
确实,上海人对中国乒乓球运动五十年的辉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迄今为止中国获得的一百多个乒乓球世界冠军中,上海人的比例远远高出其它省市运动员。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教练员,“上海帮”都堪称是中国乒乓球走向巅峰的中流砥柱。
早在1952年,中国乒乓球队成立之初,上海人王传耀、杨瑞华、薛伟初便是男队主力。1961年北京第26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上海人徐寅生连胜星野和荻村,为中国队首捧斯韦思林杯;1963年布拉格第27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上海人张燮林拿下三木和木村;1965年卢布尔雅娜第28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上海人李富荣击败小中健和木村,中国队籍此实现了男团“三连冠”。同时,在第28届女团决赛中,上海人郑敏之单双打各取一分,使中国女队首捧考比伦杯。自此,上海人开启了世界冠军之门,在世乒赛的七座奖杯上,都铭刻着上海人的名字:男冠军有王传耀、徐寅生、李富荣、张燮林、陆元盛、施之皓、丁松、王励勤;女冠军有郑敏之、张德英、曹燕华、何智丽、倪夏莲、沈剑平。其间徐寅生、李富荣接连出任中国男队主教练,张燮林、陆元盛相继担任中国女队主教练,成绩斐然。
上海人精明细致,长于钻研,在以“创新就是生命力”著称的中国乒乓球队,上海人贡献了很多新技术、新打法。诸如:王传耀的大两面攻、徐寅生的正手快带、张燮林的长胶削球、丁松的削中反攻以及曹燕华的直板反胶弧快型打法、倪夏莲的直板长胶反胶倒板进攻型打法、王励勤的快凶均衡型打法等。这些新技术每每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数次帮助中国乒乓球队在残酷的竞争中如履薄冰地走向胜利,留下了许多令国人至今仍津津乐道的经典战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961年中国首次举办世乒赛前后,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乒乓器材品牌——上海红双喜。发展到今天,经过国有企业到股份制企业的改造,红双喜多次赞助世乒赛和奥运会,相继推出40毫米大球、狂飙套胶、彩虹球台等产品,在国际乒坛掀起“中国风暴”。其中,狂飙套胶成为国手的首选,世界乒乓球比赛80%的三星用球,都是红双喜生产,小球时代最后一次大赛(悉尼奥运会)以及大球时代第一次大赛(扬州世界杯),用的都是红双喜乒乓球,这是国货的骄傲,也是中国乒坛的骄傲。
当然,上海人对乒乓球运动的贡献远不止此。除了为中国乒坛锦上添花外,上海人为世界乒乓球运动做了卓有成效的普及与推广。徐寅生在担任国际乒联主席期间,会员国突破了一百大关,在他极力倡导下,乒乓球由38毫米改为40毫米,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李富荣、姚振绪等一直在国际乒联任职,其中姚振绪长期担任技术委员会主席,直接参与了近年来历次重大改革议案的制订。姚振绪曾任中国乒乓球队领队,是张燮林之后的削球“秘密武器”,可惜赶上了“文革”,未能摘金夺银,眼下的工作,足慰当年之壮志未酬。
如今,上海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开放、与国际接轨最全面的城市,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与影响力。阴差阳错,与乒乓球运动渊源极深的上海,直到今日才得以举办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此次世乒赛的招商借助上海的广阔市场空间,呈现一派盛世年华的景象,日本JCB信用卡公司仅仅买一个运动员所佩戴号码布的署名权(有效期7天)和比赛场地内的广告牌权,就花了40万美元,合计320万人民币左右。相比之下,乒超联赛却举步维艰,世乒赛的赞助商,看中的不是乒乓球这项运动,而是乒乓球在上海搭起的舞台。在上海滩十里洋场的舞台上跳舞,自然要比辗转于大篷车之上更具宣传效果。上海这两个字,确实要远远大于小小的乒乓球啊。
2005年4月,徐寅生对记者慨叹:“是时候了,也该上海办一次世乒赛了。”以上海人深厚的乒乓底蕴,挥之不去的乒乓情结,再借助大上海独步中国的国际舞台,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将在上海看到有史以来最精彩的一届世乒赛。老梁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