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天津世乒赛上中国队再次实现金牌包揽的梦想。那一年,孔令辉、邓亚萍、王涛的名字再次响彻神州。随后,中国队就再也没多给欧洲人机会,至今为止,外国人能从中国人手里抢走一枚金牌就已经是他们最大的荣誉了。
10年以后,在即将举行的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乒乓球队将向着另一个历史性时刻进发——在上海一圆中国参加世乒赛的百金梦。
中国队从1953年开始参加第20届世乒赛至今,共获得三次大满贯、95.5个冠军头衔。如果中国队能在上海家门口再次包揽,就将实现突破100枚金牌的梦想。
在历史的年轮中,十年不算是漫长的,但对于始终站在世界之巅,保持长盛不衰的中国乒乓球队来说,这十年是开创雄霸天下、东方不败的中国超白金时代,既是中国的辉煌,同时也是世界的尴尬。
翻开从天津之后五届的世乒赛冠军榜,我们可以骄傲地看到:除了英国曼彻斯特第44届世乒赛和法国巴黎第47届世乒赛的男单冠军分别被瑞典的瓦尔德内尔和奥地利的施拉格夺走,在荷兰埃因霍温的第45届世乒赛男团冠军被瑞典队掠走外,其它的冠军奖杯上镌刻着的都是中国人的名字。“世界打中国”,成为中国队独孤求败的见证;大包大揽,也让乒乓球这项运动几乎成中国球员自娱自乐的游戏,阻碍着世界乒乓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甚至在上海世乒赛前中国乒乓球界传出了本次比赛想放掉一个冠军,囊括所有冠军对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设项不利的声音。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一面是国人对国球的特殊情怀,一面是高处不胜寒,没有新的对抗的巨大压力。
于是,从“小球改大球”、“11分制”、“发球无遮拦”到“团体与单项分开比赛”,“抽签规则改变”,这十年来是国际乒联对乒乓球比赛规则作出重大改革最频繁的十年,他们为了限制中国队的优势,让更多的国家选手能“虎口夺金”可谓是绞尽脑汁,不遗余力。这些新规则的实施与其说是打着让比赛更为激烈、更能够吸引观众、有利于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幌子,倒不如说是遏制中国的优势,让更多的国家在这个项目中分一勺羹。但是,尽管如此,中国乒乓球强大的举国体制和对新规则的迅速适应能力,让这些看似“绊脚石”的新规则成为中国队更上一层楼的新动力。
要“独乐”——拿更多的金牌,还是“与世界同乐”——分享金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现实的问题。
奖杯,十年只有三座不归我
1995年【第43届世乒赛】
地点:中国天津
男子团体冠军:中国
女子团体冠军:中国
男子单打冠军:孔令辉(中国)
女子单打冠军:邓亚萍(中国)
男子双打冠军:王涛/吕林(中国)
女子双打冠军:邓亚萍/乔红(中国)
混合双打冠军:王涛/刘伟(中国)
1997年【第44届世乒赛】
地点:英国曼彻斯特
男子团体冠军:中国
女子团体冠军:中国
男子单打冠军:瓦尔德内尔(瑞典)
女子单打冠军:邓亚萍(中国)
男子双打冠军:孔令辉/刘国梁(中国) 女子双打冠军:邓亚萍/杨影(中国)
混合双打冠军:刘国梁/邬娜(中国)
1999年【第45届世乒赛】
地点:荷兰埃因霍温
男子团体冠军:瑞典
女子团体冠军:中国
男子单打冠军:刘国梁(中国)
女子单打冠军:王楠(中国)
男子双打冠军:孔令辉/刘国梁(中国) 女子双打冠军:王楠/李菊(中国)
混合双打冠军:马琳/张莹莹(中国)
2001年【第46届世乒赛】
地点:日本大阪
男子团体冠军:中国
女子团体冠军:中国
男子单打冠军:王励勤(中国)
女子单打冠军:王楠(中国)
男子双打冠军:王励勤/阎森(中国)
女子双打冠军:王楠/李菊(中国)
混合双打冠军:秦志戬/杨影(中国)
2003年【第47届世乒赛】
地点:法国巴黎(单项)
男子单打冠军:施拉格(奥地利)
女子单打冠军:王楠(中国)
男子双打冠军:王励勤/阎森(中国)
女子双打冠军:王楠/张怡宁(中国)
混合双打冠军:王楠/马琳(中国)
地点:卡塔尔多哈(团体)
男子团体冠军:中国
女子团体冠军:中国
(陈学东)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