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寅生:一个名字代表了一段历史(图) |
|
|
SPORTS.SOHU.COM 2005年5月1日10:01
东方网-文汇报
|
|
文/本报记者王彦
1964年,毛泽东主席曾经感慨地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小将们在挑战了。”这句话缘于对一篇《关于如何打乒乓球》的文章的赏识,而文章的作者正是徐寅生。
现在,这个名字代表了一段历史,一段辉煌。这位乒坛领头人在体育大舞台上把自己的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精彩到位:当运动员时期拿过世界冠军;当总教练率队登上顶峰;当中国乒协主席20余年至今,面对国际乒坛的巨变,带领中国乒乓球界创新奋斗,始终保持着整体优势;在国际乒联主席任上,又赢得了不同肤色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信任和尊敬。
徐寅生由于打球善于动脑子,球路变化莫测,被公认为乒乓球界的“智多星”,并逐渐成为了中国乒坛的智囊之一,参与创造和完善了许多威震世界乒坛的技术与战术:上世纪70年代,徐寅生提出,中国传统的直拍快攻应当有所发展,必须增加旋转变化。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队培养出了郗恩庭、郭跃华等采用新打法的世界冠军;到了90年代,徐寅生针对直拍快攻反手不力的问题,提倡反拍直打的新技术。在教练蔡振华的直接带教下,中国队又冒出了马琳、王皓等世界冠军。
自1977年起,徐寅生先后担任了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国乒协主席、国际乒联第一副主席等重要职务,为中国乒乓球运动的长盛不衰以及国际乒乓球运动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5年荣任国际乒联第5任主席后,为了让乒乓球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之一,他又毅然主张把38毫米的乒乓球改为40毫米大球,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虽然这将使中国乒坛的传统优势受到一定的削弱,但他却高瞻远瞩地认为:“我当运动员时,一心只想赢球,当了乒联官员之后,满脑子所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这项运动更好看,参与者更多。”这句话,后来成为了第6任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的座右铭。
如今,已经退休的徐寅生,依然担任着中国乒协主席,依然全身心地关注着乒乓球运动。“没有乒乓球就没有我,乒乓球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徐寅生和女乒国手牛剑锋在交流。新华社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