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去年年底的那次低调回国相比,此次应中国乒协邀请回国参加世乒赛的前中国名将何智丽明显高调了很多,几日来不仅天天跟随老世界冠军团到处参加公益活动,而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一改以往那种冷傲、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同何智丽谈话,她的微笑总是挂满嘴角,而且显得彬彬有礼,让已经习惯了她的老形象的人们多少有些不适应。曾经沧海难为水,随着岁月的流逝,多年前的种种恩怨早已化作灰尘烟消云散,对于此次重返故乡,何智丽的感触是:“心怀感激!” 刚毅性格永远不会变 今天上午,在上海市卢湾区巨鹿路小学内,世界冠军辅导乒坛幼苗的活动举行得热火朝天,陈龙灿、张燮林、童玲等多名前世界冠军和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从这里走出去的何智丽。在上海,在她的母校,没有一个人再称她为小山智丽,因为在这里,永远只有一个何智丽。
虽然此番前往巨鹿路小学的有很多前世界冠军,但是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还是她们的大姐姐何智丽。合影、签名,从何智丽踏进母校的那一刻起,她就被无数个小朋友拉着,尽管手已签酸,笑容也有一些僵硬,但是何智丽无怨无悔。不过,在同卢湾区一位区领导过招的时候,何智丽仿佛又变了一个模样,客套地推挡了两拍后,然后突然发力,虽然双方总共打了有十几个球,但是那位可怜的领导却一次没有赢过。这或许就是那个纯色的何智丽,个性十足,再也不为任何关系“让球”了。
“回来的感觉特别好”,当记者按照上午的预约联系到何智丽的时候,她开口就是这句话,多年的漂泊没有改变何智丽的一口乡音,特别令何智丽感到开心的是,人们还没有忘记她,而且对于她的敌对感也没那么强烈了,“我很高兴啊,大家都还记得我,今天上午的这几个世界冠军有的还辅导过我,大家再见面感到很亲切,今天上午那么多人找我签名,签得手都麻了。”说到这里,何智丽激动地说:“这次回来,我是带着一种感激的心情回来的,以前大家都不了解我,现在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要感谢球迷和记者朋友们对于我的理解和支持。” 当教练学会享受生活 自从经历了那次不幸婚姻后,何智丽的竞技状态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经历了几次失败后,她逐渐在赛场上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虽然偶尔接受外界的采访,但大多数时候,她还是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小的圈子里,这个时候,曾经带给她无数的光荣和争议的乒乓球依旧是她最忠实的伙伴。
据何智丽介绍,正式退役以后,她在日本大阪池田银行俱乐部担任教练兼领队,告别了昔日曾经带给她的无限辉煌,但同时也告别无休止的争议。何智丽说,她很喜欢现在的这种生活方式。
“我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学生打球,不过教人打球也很开心啊。学生们都喜欢你,你可以和小孩子们在一起,觉得自己还是很年轻,”在谈到自己的现状时,何智丽流露出一种喧嚣过后的宁静,“不光是教别人打球,当教练也是为了自己的身体,以前当运动员的时候打得太凶了,留下了很多的伤病,现在打球可是纯粹的为了健康了。”不过,出于乐趣和健康的原因外,何智丽还坦诚地表示,从运动员到教练员这种角色的转变,让她学会了如何去享受生活的乐趣,如何保持一种好心情,“现在的压力没有以前那么大了。晚上睡觉也不用老是想着比赛和对手了。”何智丽说。 往日恩怨已随风而去 遥远的上世纪六十年代,队友之间的“让球”曾被认为中国乒乓球队“团结”的象征;在八十年代,“让球”却实实在在地把中国乒乓球队搅得四分五裂。何智丽因为在新德里的第39届世乒赛上没有遵守“长官命令”,让队友管建华进决赛,虽然她最终凭借自己的实力摘下了女单这枚金牌,但是因为她破坏了国家队的“潜规则”,在不久之后的汉城奥运会前,何智丽被排除在国家队名单之外,取而代之的是陈静。
对国家队心灰意冷的何智丽无奈之下,在自己处在24岁这个运动员黄金年龄的时候选择了退出国家队。1989年何智丽远赴东瀛,跟随日本丈夫小山英之来到了大阪,变成了小山智丽,从此成为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多少年后,再谈起以前的让球风波的时候,何智丽已经能够坦然面对这样的话题了,但是对于让球这个敏感问题的对与错,她没有作出评价,而是委婉地说:“现在我也是一个教练员了,我多少能够理解当时教练的心情。事情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这个时候,她和过去那个遇到中国队就来劲的小山智丽已经彻底分离,现在的她更像是一个旅居日本的上海女人,在异国执教的日子里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在两个国家队里,我都有很快乐的日子,也许是命运吧,有些事情总是这样那样的出现,这么多年回头再看看,有些事情是不能再回忆的。”何智丽多少有些伤感。 闲暇时候常回家看看 这次回国的何智丽,给人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她的感性化,当上午在巨鹿路小学给孩子们和球迷们签名的时候,面对一拥而上的他们,何智丽没有表现出丝毫勉强,更没有任何的反感。相反,她的脸上流露出一种非常开心和激动的表情,在一边说“手都签疼了”的时候,眼中却闪着晶莹的泪花。
“我希望以后能够经常回国参加这样的活动,如果有空的话,我会尽力回来参加的,”何智丽一边揉着有些酸痛的手,一边若有所思地说。这次世乒赛期间回国,遇到以往的队友和教练们自然是常事,那么何智丽在遇到以前的主教练张燮林时,会不会感到尴尬呢?对于这个问题,已经四十有一的何智丽表现得很超脱:“这次不仅和他见面了,还和其他人也遇见了,完全没有尴尬。其实这次回来和很多以前的领导、教练和队友都见面了,感到非常的亲切。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处世经验的增加,人也会变得更加成熟,我们大家都谈得很融洽。”既然已经扫清了相互间的隔阂,那么在上海土生土长的何智丽会不会考虑,在不久的将来重返故乡定居呢?“暂时还没有这种考虑,因为我在日本还有自己的事业,现在在俱乐部当教练和领队,我目前正在筹划自己办一家俱乐部。不过,我的父母和兄弟还有很多亲戚都在上海,所以我以后肯定会常回来看看,两头走走。” 海外兵团叶落归根 “我们迟早都是要回来的,不管在国外呆多久,根基还是在中国。”在德国打了20年球的前乒乓球世界冠军梁戈亮2日接受采访时说。
梁戈亮、谢赛克、陈新华……中国乒乓球“海外兵团”的著名人物,如今纷纷“叶落归根”。
上海世乒赛期间,“历届世界冠军团聚上海”活动同期开始。和10年前天津世乒赛时的“冠军团聚”相比,回国的前世界冠军们更多了。
梁戈亮从第31届世乒赛到第35届世乒赛,6次荣获冠军,1985年到了德国,2002年回国,被北京大学医学部聘为教授,同时组建了北大乒乓球俱乐部。
在“世界冠军团聚上海”活动中,陈新华与郭跃华的“幽默比赛”一直是压轴戏。这位著名削球手从国家队退役后,1988年移居英国。1991年在英国举办的中英男子乒乓球对抗赛上,陈新华代表英国队击败了中国选手于沈潼,一举夺魁,此事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1996年,陈新华回国开了自己的公司,2002年应邀到深圳一家俱乐部出任董事长兼教练。
在历届世界冠军中,没有乔红的身影,因为她还有比赛任务。
拿过11次世界冠军的乔红在第26届奥运会后退役,去日本松下电器俱乐部打球。2000年,强烈的思乡之情催促乔红“不如早点回家”。2003年,她回到了中国乒乓球队,担任国家女队教练和王楠的主管教练。
“目前在国外年纪大的中国乒乓球教练已经很少了,”曾4次夺得世界冠军的谢赛克说,他曾在法国执教和打球十几年,在法国乒坛颇有影响。
谢赛克现在的身份是广西乒乓球队总教练,他说:“我一直想回来,但刚开始时机不成熟。这些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跟我当年出国时完全不一样了,自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回来。”
在参加“世界冠军团聚上海”活动的49位前世界冠军中,目前尚有十几位在海外,例如耿丽娟在加拿大,葛新爱在美国,胡玉兰在法国,刁文元在圣比亚诺,王辉、李鹏、王会元、何智丽在日本。高军虽然入了美国籍,但大多数时间呆在国内。
上海世乒赛组委会给这些散居世界各地的前冠军发出的邀请函上,有一行醒目的大字:“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在本届世乒赛上,还有若干前中国选手代表他队参赛,但是“海外兵团”这4个字已经很少有人提了,大家改称他们为“海外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