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女人和她的乒乓 曹燕华的乒乓人生(图) |
|
|
SPORTS.SOHU.COM 2005年5月3日10:20
东方网-文汇报
|
|
——前世界冠军曹燕华谈似水年华
文/本报记者王彦
采访曹燕华,因为她有着太辉煌的战绩,7次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共摘得56枚金牌,是中国乒乓球界为数不多的赢得过世乒赛团体、女单、女双、混双四个项目大满贯的选手,被人们称为“天才运动员”。
然而,对于过往,曹燕华不愿多谈:“我前半辈子都是为了目标、为荣誉而拼搏。但现在,我是为自我而活,如今,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潇洒和充实。我把自己完完全全当作女人,而且,没有‘强’字。”于是,我们的话题自然由“女人”开始。
女人如花——我愿是朵百合
眼前的曹燕华,穿洋红套裙,化精致的妆,喝玫瑰花茶,小心地品蛋糕。一副真女人的模样,让人不禁想起曾有人这样形容她——如花女人。于是问曹燕华,你把自己比作什么花。对面的她淡然一笑:“百合,白百合,我欣赏她不张扬,不富贵,只是淡淡地透着幽香。”虽然喝着玫瑰花茶,可她笑言:“玫瑰太艳丽,我消受不起。”
也许,以她今时今日与世无争的个性,是不可能创造出那段辉煌的,但曹燕华却很喜欢眼下的自己:“1990年的时候,我曾想,到了千禧年我就快40岁了。当时觉得太遥远,不敢想。但现在,我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的年龄。”如今,属虎的曹燕华办学校、做生意、写书、养狗、旅行,渐渐地倔强脾气不见了,她的心态变得更从容。“我整天笑呵呵的。在生活中,哪怕一小点快乐,我都要无限量放大。”她说。
生活中,曹燕华的快乐来源于朋友和梦想。在她心中,有一个团体是与自己的亲人并重的,那就是她的朋友。在这个“社会家庭”中,有曹燕华的恩师伯乐徐寅生,有同样退役后下海的江嘉良,也有文艺圈内的周冰倩,而更多的是形形色色的圈外人士。这群人隔三差五就会举行一次“家庭聚会”,而每次都是由曹燕华牵头,定时间、订饭店、约朋友,她都一手搞定。对此,她自嘲:“我不仅是朋友中的‘开心果’,有时候更像是办公室主任,专管杂事。”
让曹燕华快乐的另一大源泉则是她的梦想。从幼年起,她就做着一个钢琴梦。因为经济条件的制约,也因为社会大环境使然,这个梦只能深埋在少年曹燕华的心中。年复一年,曹燕华出国又回来,继而经商、办学校,梦想被迫一拖再拖。不过,曹燕华毫不在乎:“实践梦想,永远不会嫌晚。而且,我已迈出了第一步。”写书、唱歌、进修英语都是她的第一步,因为她信奉:人,需要不断提升自我。“更何况,我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只要我的事业达到我满意的程度,我就会抛开一切去学琴。”
因缘难解——此生不舍乒乓
拥有7个世界冠军头衔的曹燕华,在风华正茂的22岁时挂拍退役,全然不顾身后的一片惋惜、挽留之声,留给乒坛一个年轻而倔强的背影。今天的她,依然把乒乓球作为自己的唯一事业。
一直说“干一行怨一行”的曹燕华,当年离开国家队时曾暗下狠誓:这辈子再也不踏进乒乓圈,再也不做跟乒乓球有关的任何事了。然而,旅居德国10年归来后,眼见身边不少同龄的儿时朋友只是平淡地在家相夫教子,甚至无所事事。一向要强的曹燕华暗暗想到:“如果没有乒乓球,或许我会是其中一员。没有乒乓球,就没有今天的曹燕华,”曹燕华认定,该是自己回报乒乓事业的时候了。于是,办乒校的念头由此而生。
与许多世界冠军的性情一样,曹燕华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一旦做出选择,就一定努力做到最好:“我打球,就要成为世界冠军;我办学校,就要成为培养真正人才的学校。”
万事开头难。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曹燕华用了一个“惨”字:“1999年,学校第一期开学时,只有8名学生。”3个月后,学员增至15名,又过了一星期,再达到满员60人。虽然有了数量,但这些学生一部分是被市少体校淘汰下的,一部分是从外省市慕名而来的,总之是一群“散兵游勇”。但就是这样一所论硬件软件都不太起眼的民办业余乒校,在成立仅仅2年后,就在一系列比赛中战胜了来自公办体校的专业选手。2001年9月,上海市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主动伸来橄榄枝,与曹燕华乒校建立合作关系。2003年,曹燕华的乒校已完成了一、二、三线队的“一条龙”建设。别人用10年才能走完的路,她只花了4年。
做得很完美的曹燕华坦言,没有大家的帮助,自己的事业不会如此顺利,打球比赛和建立乒校是一个道理。从各级人民政府的关心,到乒校落址的宝山区杨泰小学的支持,从投资数十万的上海交大昂立,到应邀担任名誉校长和顾问的良师益友徐寅生、蔡振华,方方面面的雪中送炭让曹燕华非常感动,她的心里有一长串感谢名单。“乒乓球是我一生的事业,它给了我成功的人生,现在我应该回报它,回报那些一直在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朋友们!”
给儿子多一分爱
“我无法许诺我的学生一定会成为世界冠军。但我保证,曹燕华乒校的孩子会成为诚实的人,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曹燕华说。在学校里,她有一群孩子;在家庭里,她只有一个孩子。
事业一帆风顺的曹燕华,在感情生活上却没能游刃有余。她和施之皓这对当年的金童玉女早已平静分手,独生儿子施泽西跟着母亲生活。对于这个生在德国,长在上海的儿子,曹燕华一直采用中西结合的教育方式:读书之前随孩子自己的喜好自然发展;而上学后就得略施高压,“女孩子
要富养,男孩子要穷养”。
正在念初中预备班的儿子,有时还无法完全体味母亲的用心。只要曹燕华一开口向他灌输“追求完美”之类的大道理,儿子不是似是而非,就是干脆逃避。时间久了,曹燕华开始反省:“以前我总说只要孩子开心生活就好,但现在看来,我对孩子的精神关心还不够。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充当两个角色,这方面的功力,我还远远不够,所以,我只能偏向一面。”为了不让儿子接触到优柔寡断的习气,身为纯粹女人的曹燕华总是拼命向阳刚靠拢。但私底下,她还是最看重自己当母亲的这个角色。
每周五,曹燕华总会按时出现在上外附中的门口,接上寄宿的儿子回去团聚。虽然相聚的地点时常被安排在曹燕华俱乐部的乒乓球室里,但此时的曹燕华,就是一个纯粹的母亲,一个纯粹的女人。
结束采访时,曹燕华说自己一直很相信这样一句话:没有一条路是直通幸福的,关键在于沿途的风景。“人生苦短,要懂得活出精彩。我很自豪自己走过的这几十年人生,我这一辈子活出了几辈子的精彩。”曹燕华说。
曹燕华把她的乒乓希望寄托在了少年一代身上。本报记者郭一江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