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5月6日电(新华社记者杨金志 肖春飞)短短的7天时间,在世界乒乓球运动史上画上一个美丽的记号。它给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增添异彩,更阐释着中国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巨变。
团结 友谊 交融 发展
“团结、友谊、交融、发展”,这是本届世乒赛的主题。丰富精彩的比赛让酷爱乒乓的中国人痴迷不已,中国选手取得的优异成绩鼓舞着人们去建设和谐社会。世乒赛汇聚世界英杰,和平崛起的中国向世界展露着自信友善的微笑。
没有团结就没有胜利。中国乒乓球队能够长期屹立世界之巅,是几代人一贯团结的结果。如果没有团结奋斗的精神,中国队不会创造包揽5项冠军的“大满贯”。其实,所有参加世乒赛的运动员们都在诠释着“团结”这个字眼:双打选手之间的心照不宣,教练与球员之间的激情相拥……竞技体育是激烈的,而没有团结就寸步难行。
比赛中永远包含着友谊,友谊天然蕴涵在比赛之中。向观众奉献一场精彩、激烈、公正的比赛,不论结果如何,在赛后微笑握手,一起向观众致意,大家还是朋友,这是高手之间的惺惺相惜。
当今世界的发展,早已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几乎所有的体育项目都概莫能外。现在的中国人,把曾经十分敏感的乒乓球“海外兵团”改了个名字,叫做“海外使团”。一字之易,尽显包容开放的心态。其实,这些运动员、教练员在海外发展,促进的是乒乓球运动的普及,他们是这项运动的功臣。“世界打中国”,其实也是中国融世界。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机遇,乒乓球运动也不例外。而世乒赛的举行,也是给中国、给上海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以人为本 服务奥运
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海——2010年世博会。说不尽的“双城记”如今有了一个新主题:上海近年来频繁举办国际大赛,无论经验还是教训,对于一天天临近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本届世乒赛是上海市2005年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上海市委、市政府把办好世乒赛作为上海服务全国、服务北京奥运的具体体现。
的确,14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报名参加本届世乒赛,创下了世乒赛历史之最,也创下了上海举办国际大赛的历史之最,竞赛组织管理工作难度极高。直到比赛全部结束,本届世乒赛的竞赛管理工作组织有序,相当严密。
做好竞赛组织管理工作,重点是参与人员的专业程度,除了对裁判员的培训之外,上海还对跟竞赛有关的志愿者、工作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世乒赛抽签之前,他们专门进行了模拟演练。本届世乒赛组委会各部(室)均有一个从4月23日到5月6日的倒计时工作流程,细致到每一天每一个人做什么。办好竞赛,关键是规范操作,杜绝随意性。
很多人大声疾呼:培训北京奥运会观众迫在眉睫。上海世乒赛的观众培训工作很成功,从预赛开始到决赛结束,上座率颇为可观。在上海,“当好东道主、办好世乒赛”早已深入人心。为了让观众“文明观赛”,“小”到什么时候该鼓掌,组委会有关方面都考虑到了。他们与上海社会影响力最高的媒体的栏目合作,请姚振绪这样的专家去讲“观赛须知”,效果非常好。
小小银球折射中国巨变
本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是继1961年北京第26届世乒赛、1995年天津第43届世乒赛之后,中国第三次作为东道主承办世界乒坛最盛大的比赛。小小乒乓球折射着几代中国人的心路历程。回眸中国的三次世乒赛东道主经历,能够看出一条国运渐渐昌盛的清晰轨迹:从1961年的艰难时刻,到1995年的欣欣向荣,再到今天的和平发展,沧桑巨变,令人感慨。
1961年的女子单打冠军邱钟惠回忆说:“夺冠当晚,躺在床上回想白天的激烈决赛,吓出一身冷汗,床单都汗湿了。”到了1995年,蔡振华在天津说:“一定要争取拿回男团冠军。”在2005年的上海,蔡振华说:“作为教练,我希望中国队取得好成绩;作为乒羽中心主任,我不希望我们拿下全部金牌,因为这对乒乓球运动发展不利。”这番话表明,“金牌至上”正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渐渐淡薄,即使是曾经被赋予政治重负的“国球”。
世乒赛的这几天,中国选手势如破竹,中国观众甚至都有“意见”了,表示不希望中国选手会师决赛。上海师范大学学生郭海东说:“即使中国选手在决赛中输了,我也不会太失望。如果有外国选手夺冠,对中国选手也有一种激励。”连体育馆附近倒票的一位“黄牛”也说:“最好是中外选手打决赛,这样票子才好卖啊!”没有充分的自信,就不会有如此轻松的心态。
乒乓球在中国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但是,人们也可以游泳、健身、登山……选择余地十分广阔。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届世乒赛再也无法复制1961年第二十六届世乒赛的全民热情,但是它无疑是真正球迷的一场盛会。“体育卸掉了附加在它身上的非体育因素,”青年律师吴浩仑说,“现代的中国人让它更贴近本质,那就是健康、快乐、兴趣。”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世乒赛”,共找到
522638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