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结束的全国象棋大师冠军赛上,爆出了夺冠的17岁浙江队选手赵鑫鑫靠出资4万元,在关键的最后一轮比赛前通过中间人出面“搞掂”其他相关棋手,“买来”“特级大师”这个象棋界至高称号的惊天“丑闻”。这一事件令全国震惊,使一向不太受人关注的象棋成为新闻热点。目前,事件已有新的进展,但仍迷雾重重。
进展
中间人已暴露 此前曾找蒋川
5月8日上午进行的全国象棋大师冠军赛最后一轮比赛,并未出现蒋川和赵鑫鑫两人同时为夺冠力争取胜的精彩场面,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一些出人意料的反常现象:蒋川很快与对手四川王跃飞下成和棋,拱手退出了争冠行列。蒋川在形势略为领先的情况下主动提和,令人有点不可思议。而且他下完棋后连赵鑫鑫与徐超的对局都没看一眼就回房间了,并且再没重返赛场。而赛前不肯“让棋”的徐超在与赵鑫鑫的对局中,赵鑫鑫也较快地以双车双兵对车炮兵取得绝对优势。决战前蒋川的“小分”要比赵鑫鑫略高,如果赵鑫鑫与徐超也下和的话,冠军仍是蒋川的。如此重要的一盘棋,蒋川为何漠不关心?蒋川无可奈何地说:“我就算获胜又有什么用?即使胜了,小分也肯定比不过赵鑫鑫,因为一切结果都被人事先搞定了。”
在媒体的压力下,中国象棋协会对赵鑫鑫“买棋事件”进行了深入调查,“买棋事件”的关键人物———帮赵鑫鑫买棋的“中间人”慢慢浮出水面。据不少知情者反映,这个“中间人”就是吉林队棋手胡庆阳,他从赵鑫鑫“买棋事件”中拿到了不菲的好处费。
最后一轮比赛之前,胡庆阳首先想到的“买棋”客户并不是赵鑫鑫,而是蒋川,因为当时蒋的小分比赵高1.5分,最有可能夺冠。但胡庆阳找蒋川谈“买棋”条件,被蒋婉拒。
胡庆阳拿了赵鑫鑫的4万元后,就去“做通”和赵鑫鑫夺冠有直接关系的10台左右棋手的“工作”,要他们在比赛中向赵鑫鑫大分和小分(对手的总得分相加)一起放水。整个比赛过程中,“中间人”自己在草草认输后,便开始在赛场里“忙活”起来,把一个又一个相关棋手叫出场去“说话”……于是,这10台左右的比赛结果非常离谱:此前和赵鑫鑫交过手的5台棋手,取得了4胜1和的“优异成绩”,而此前和蒋川交过手的4台棋手却仅仅取得了3和1负的“一般成绩”。这样,在“中间人”精心策划下的这场赵鑫鑫、蒋川之间的“小分大战”,赵所“获得”的小分,要远远高于蒋川所“获得”的小分。
“人情棋”、“默契棋”之类的“让棋”现象在象棋界其实早就屡见不鲜,但通过中间人斡旋向众人“买棋”的事还非常罕见。四川队的援将、中国台北国际特级大师吴贵临说:“象棋界发生棋手‘买棋事件’并不鲜见,但这种事一般是两个对局棋手在私下做交易。通过‘中间人’来操纵多台多名棋手‘买棋’,这种事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据知情者透露,胡庆阳干这个“中间人”生意已不是第一次了。他所奉职的吉林省棋院由于财政紧张,已经拖欠了他1万元工资,所以“自暴自弃”而水平下滑的他早就不想在这个省队呆了,并常常借外出比赛之机做些“中间人”的生意……这些“中间人”的出现,确实会严重败坏象棋界风气、腐蚀年轻棋手。
疑点
赵蒋曾有协定 双方平分奖金
据中国棋院象棋部主任刘晓放介绍,赵、蒋两人在接受调查时主动承认,此次大师赛第8轮过后,也就是冠军产生之前,双方曾有过一个私下协定:谁在最后一轮赛后获得冠军和特级大师称号,都必须分一半的冠军奖金(15000元)给对方,而后来如愿夺冠的赵鑫鑫也当真实践了诺言。中国棋协目前为止只认定了这一事实。而对媒体所报道的“赵鑫鑫另外用4万元向其他相关棋手买棋”一事则未有定论,因为相关棋手对此均矢口否认。赵鑫鑫在给中国棋院的申诉材料中称,面对“特大”称号的诱惑,自己的确有些难以把握,做生意的父亲赵友增就建议他花点钱给最后一个对手徐超“做做工作”,但徐超拒绝了。据调查,几乎所有的当事者都坚决否认与“假棋”有染。赵鑫鑫表示,最后一局棋的胜利完全是凭自己的实力取得的,绝对不是“假棋”,更没有“买棋”之说。他的对手徐超也坚决地称自己没有收赵鑫鑫的一分钱,最后一轮也没有下假棋。
赵、蒋双方的私下协定看似与买棋无关,其实大有疑点。最让人不解的是两人私下约定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按照蒋川的说法,两人的关系只属一般,仅凭着大家都是浙江人就能如此仗义地把奖金分给对方吗?显然其中还另有隐情。如果没有利益关系,冠军为什么要给亚军分钱呢?
据赵鑫鑫说,“私下协定”是蒋川最后一轮比赛前主动向他提议的。因此有一种说法是怀疑蒋川给赵鑫鑫设了套。而更多人分析,情况极有可能是这样:蒋川非常清楚,胡庆阳这个“中间人”在向自己提出帮助“买棋”不成后,肯定会找赵鑫鑫。这样,即使自己取胜也不可能夺冠,于是就有了这个提议。而赵鑫鑫一是出于对蒋川的补偿心理,二是对最后结果没有十足信心,也就同意了这一提议,达成“私下协定”。
棋界人士认为,假如赵鑫鑫最后一轮确属“买棋”,那么这1.5万元应当是给蒋川的“捂口费”,无论如何,涉嫌的“黑钱”数额已经从4万元变成了5.5万元。
刘晓放认为,他们两人并非直接对阵来决出冠军,为何要进行这样的约定,多少有些令人费解。单纯的私人间约定是一回事,但在比赛中进行以金钱为手段,以功利为目的的约定,则要另当别论。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就其本身而言,君子协定是不对的。中国棋院会在整个事情调查清楚后依据有关规章作出相应处理。
原因
“特大”好处多
有荣誉有利益
一个“象棋特级大师”的称号究竟能比“象棋大师”称号多多少好处,到底值不值得花这么多钱还要冒险去买呢?
这可能要从如何获得“特大”称号谈起。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晋级“特大”的条件是,一个棋手必须在全国象棋个人赛中获得3次冠军方可晋升“特大”。由于每届冠军基本上被“特大”垄断,一般棋手很难有机会晋级“特大”,所以之后条件有所放宽,棋手获得一次全国个人赛冠军或3次全国第二、三名就可晋升。1998年晋升“特大”的标准又放宽为4次全国个人赛前6名。同年,晋升“特大”的途径又多了一个,那就是在新增的全国象棋大师冠军赛中夺冠一次并且胜率达到67%或两次胜率未达标但夺冠者仍可晋升“特大”。另外,对原来的全国个人赛4次进前6名者晋升“特大”的条款又作了修订,改为3年内两次获得全国个人赛第二、三名者可晋升。目前,全国有“特大”23名,其中男子棋手15名。
初看上去,象棋棋手的各种称号和围棋棋手的段位一样,是一种技术称号,它仅仅标志着棋手的技术等级。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因为即使后来放宽了升“特大”的标准,大师要升“特大”也不容易,比起围棋来要难很多。更重要的是,围棋最高的技术等级“九段”已显得越来越无多少实际意义,但象棋的“特级大师”虽然含金量不如以前,对于一个棋手来说却仍有不少实际好处。首先“特大”是一个棋手至高无上的荣誉,赵鑫鑫夺冠后就因此成为史上最年轻的“特大”。另外,“特大”比“大师”在经济方面的“好处”也多了一些,首先是特级大师和大师在省专业队中的待遇不一样,更重要的是“特大”可以获得更多的参加比赛的机会,如各种有奖金的邀请赛一般都只邀请“特大”参加。此外在参加一些非商业性比赛的时候,“特大”可以享受到诸如棋协负责路费或者住宿费的待遇。只有17岁的小赵取得该称号,这对于他今后的升学和工作都将起到一定的有利作用。
分析
赛制存在问题
臭棋决定好棋
特级大师赵国荣认为,通过一项赛事选出特级大师,这本身就不科学。已获得“特大”者不参加这个比赛,这说明这个赛事不是全国最高水平。通过大师赛而选出的“特大”,多少有些“水分”。另外,这个比赛的赛制也有漏洞。在最后一轮时,一些棋手因战绩不佳无心恋战,而他们的胜负又“牵连”着别的棋手的名次,往往这个时候容易出问题。“买棋事件”给中国象协敲响了警钟,提醒他们在不断地完善赛制的同时也要整肃赛风。
象棋界1960年正式决定在个人赛中引进“瑞士制”。这种赛制事先安排多轮比赛,比如这次大师冠军赛男子组定的9轮,即不管参赛选手有多少,按照“强对强、弱对弱、不重复”的原则,每个棋手只打9轮比赛。随着轮次的递增,成绩好的棋手会积分越来越高,对手也越来越强,他们所坐的台次也会逐渐靠前,最后的冠军自然会在第一台或者比较靠前的台次中产生(因为有不重复交手的规则)。如果最后一轮比赛出现棋手积分相同,则比较他们的对手分,即去除并列棋手之间的比赛成绩外,将其他8轮他们遭遇过的对手的积分相加得到的分值。
“瑞士制”的好处在于棋手没必要和每个参赛选手过招,却又保证了水平、成绩相近的棋手之间的直接较量,大大缩短了赛程,可谓事半功倍。它的问题在于,由于现在棋手水平比较接近,一旦出现积分并列的情况,对手分的多少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轮次不多的赛程中,这会大大增加随机性,谁获得冠军很可能要取决于坐在最后几台(即成绩较差)的棋手成绩。事实上,下到最后一轮无望取得好成绩的棋手往往有心无力,这就给买棋者提供机遇,形成“臭棋决定好棋”的情况。
兼任中国象棋协会秘书长的刘晓放表示,赛事组织及赛制方面有一些漏洞。今年初,协会曾召开过工作会议,着重研究新形势下的赛事组织及赛制改革问题,并初步决定七八月份出台一些新的赛制与赛事安排。 施绍宗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中国象棋”,共找到 735,285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