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网新科冠军、19岁的西班牙小将纳达尔,在抵达罗兰·加洛斯中央球场最高领奖台之前,是沿着一条标准的“天才少年”成长道路走来的。从15岁开始,在这样、那样的舆论中,纳达尔就好像是在演绎一出网坛名宿的“模仿秀”,频频被拿来与那些传奇人物相提并论,似乎所有的星辉都能在他这滴“露珠”中展现出完整的光华。这些观点各异的争论,即使到他法网夺冠那一刻也不曾停止过。那么,纳达尔到底是谁呢?
纳达尔是休伊特,只不过比红土上的休伊特强大许多。看过西班牙人的比赛,许多人都忍不住要这样去想。没办法,谁让纳达尔两条快腿的狂奔,让人屡屡产生幻觉?那迅疾如闪电的移动,帮助休伊特夺得了两次大满贯冠军和两次大满贯亚军,保持了连续两年的世界第一,也帮助纳达尔屡屡打出“不可能救球”,并夺得了自己的首个大满贯冠军。更有甚者,纳达尔在比赛中的某些作风也藏着休伊特的影子,就比如他激励自己的方式——且不说那一个挥拳的动作,就是那一声西班牙语的“vamos”岂不正是英语的“come on(休伊特的比赛口头禅)”?这两人的“形似”,毫无疑问。
纳达尔也是贝克尔,当然是年轻时的贝克尔。持这种观点的人包括美国网球名宿麦肯罗,此人“嘴巴”虽大,却不像足球圈的贝利一样离谱,他很早就说过:“纳达尔的坚决和无畏,就如同17岁时夺得个人首个大满贯冠军的贝克尔。”在这些人看来,纳达尔和那位德国巨星当年一样年轻,一样强大,而且是肉体和精神双方面的强大。
法网之前,纳达尔的左臂就已经是万千眼球的“焦点”;他的强健让自己的法网第三轮对手、同样年轻的法国新秀加斯奎特甚至产生了“这是少年人和成年人在较量”的感觉。至于精神的强大——多少人能在全场观众的嘘声中镇定如常?多少人能在打出坏球时一笑置之?又有多少人能在大满贯最后一战、自己全场被动的情况下依然牢牢把握自己不至于崩溃?回答了这些问题,你就知道纳达尔为何会“是”年轻时的贝克尔。
但是,如果人们注意到纳达尔破纪录的24场连胜以及6个冠军头衔(包括法网)都是在红土赛事中取得的,大家恐怕就会衷心祷告:这个年轻人最好不要变成下一个莫亚或者费雷罗。多年来,西班牙一众高手受制于红土,这已经是大大的遗憾;而费雷罗自前年法网加冕后就沉沦至今,虽说纳达尔和“蚊子”看起来根本是两类人,但“宿命”这个东西可是不认人的。
还是以下这个“模仿秀”最让人激动——在罗兰·加洛斯夺冠后,纳达尔在ATP排名上已经打破了费德勒对“世界第一”的长期垄断,与瑞士人一起、在众多网坛英雄中并肩领跑。此时此刻,相信很多人都在问着一个相同的问题:纳达尔,会是下一个费德勒吗? 彭延媛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纳达尔”,共找到
30,110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