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思辨-话题:第一期主题-谈“古力番棋不败”
古力七段一共参加了中韩新人王对抗赛(2次)、中韩天元对抗赛(2次)、桃花节中韩特别对抗赛、中日阿含·桐山杯等双边对抗赛6次,一概获胜,战胜的对手分别是赵汉乘八段、宋泰坤七段、崔哲瀚九段、元晟溱六段、朴永训九段和加藤正夫九段。在三星杯等世界围棋锦标赛中,古力目前最好的战绩是打入四强,而且仅有一次,但在双方对抗赛三番棋中,古力却能保持不败,有点意思。
在战胜的对手中,除了加藤正夫九段之外,其他5位棋手全部是韩国棋手,这5人均为韩国最强的年轻棋手,古力在和他们的交手中,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适应力和实力。这并非偶然。
韩国流中,最具代表性的棋手前有曹薰铉、徐奉洙,后有李世石、崔哲瀚、宋泰坤。围棋讲求调和,在势与地、厚与薄、攻与守、进与退等两极之间寻求一种调和,李昌镐曾说他心中的围棋就是“厚实与均衡”。任何一位围棋高手,除了独到的技艺之外,他肯定也是一位在围棋处处存在的两极之间寻求调和的高手,即便是“韩国流”的集大成者如曹薰铉、李世石也概莫能外。
但在围棋的共性之外,总还是有个性的存在。日本棋手偏重于“形”与“理”,但也有不问究竟之弊。华以刚八段曾说日本棋手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差不多就是这样啦”,所以在围棋上,日本棋手要重棋理而轻于实战的倾向。当年赵治勋也好,小林光一也罢,之所以能在众多日本棋手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与他们重实战不无关系。华以刚说,赵治勋和小林光一都不能算是标准的日本棋手。
韩国棋手因为没有多少传统可循,反而促使他们自成一脉,加上韩国人的个性,他们在棋盘上更像是“实证主义者”,不管哪手棋,哪个定式,过去怎么说,传统上怎么结论,于他们都是没有根本性影响的,他们只认一点,那就是通过实战解决。
围棋很精深,也很实战,所以在“韩国流”的“无理”和“蛮横”面前,传统的日本棋手很难适应,很难抵挡住满盘攻势如潮的“韩国流”。有人说,李昌镐是韩国棋手的另类,何以偏偏他就能制服那么嗜杀善战的韩国棋手?其实,李昌镐不是韩国围棋的另类,他只是在“韩国流”中经风沐雨多年后,以一种涅槃后的新生、否定之否定后的超脱来领先其他韩国棋手的。
中国围棋介于传统日本围棋和韩国围棋之间,很中庸,这也是中国棋手能凭借实战功夫赶超日本棋手,但很难凭借厚实均衡打败韩国棋手的一大缘由所在。因为在实战上,中国棋手一直没有韩国棋手来得那么彻底。除非拥有老聂全盛期那样过人的大局观,否则中国棋手很难在韩国棋手的“实战流”那里占据优势,马晓春、常昊屡屡受挫于“韩国流”,空留一腔惆怅,不是他们不强大,而是他们没有像李昌镐那样,经历过彻底的“韩国流”洗礼。
就像李昌镐是韩国棋手中的“另类”一样,古力也是中国棋手中的另类,他局部感觉超一流,计算能力超群,往往能在形势落后的情况下,突然发力一招制胜。就像2003中韩天元对抗赛第3局、2005中韩新人王对抗赛第3局等等,都是古力一招制胜的典范之作。
完全适应“韩国流”棋风,甚至能轻松自如地融入其中,古力对崔哲瀚那般“韩国流”自始至终不存在陌生甚至别扭的缺陷,他喜欢和他们充满激情地战斗,当他状态更好,心态平静之时,他能制服崔哲瀚、朴永训、宋泰坤这些韩国年轻棋手也属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正如吴清源、李昌镐的强大是看不见的强大一样,古力看得见的强大终究存在着“拥有其长必附其短”之弊,探讨他在双边对抗赛三番棋中保持不败是必然还是偶然,已没有多大意义。相比之下,古力如何扬长避短、提高综合棋力才是成就世界级高手的当务之急,否则,哪怕就是在对抗赛这些“表演赛”中一百次取胜,恐怕还是无助于在世界大赛中打败李昌镐、李世石这些超强棋手,进而夺取世界冠军。
(谢锐供搜狐专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古力”,共找到
557,733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