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秋秋:过于沉重的足球 |
|
|
SPORTS.SOHU.COM 2005年6月9日13:52
东方网-新民晚报
|
|
夹杂着期待与怀疑,“克式”中青队将于明天亮相。在2005这一“足球小年”,一支青年队似乎维系着中国足球的尊严。
如临大敌
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乌德勒支这个荷兰小城,只能用一种很闲淡的方式,来包容“如临大敌”的中青队。今天凌晨,当土耳其队工作人员在宾馆大堂悠闲而坐时,中青队领队冯剑明却在大堂的另一角,努力用手捂住本报摄影记者的镜头,一边大喊“别拍我,别拍我……”
足球,在这一刻显得过于沉重。
也是今天凌晨,当中青队队员结束训练步入宾馆之时,一名球员开玩笑地说着绕口令:“四是四,十是十……”边上有人在笑。但随着中青队一名教练眼光一扫,队员们马上归于沉默,连脸上的表情,也变得没有表情。
重点关照
并不能就此判断,目前这支中青队在世青赛上的前景。毕竟从历史上看,中国队在青少年级别的赛事中,表现一向让人惊喜。克劳琛麾下的球员,也有几人特点鲜明。然而,另一种倾向却不得不注意——用传统模式来培养这批球员,他们还将保留多少足球的天性?他们的足球理解力,究竟还能得到多大的提升?
在贝克汉姆的自传中,他对罗纳尔多感到佩服。2002年世界杯上,当英格兰队1比0领先巴西队时,罗纳尔多依旧轻松,甚至与裁判开玩笑。贝克汉姆赞叹:“这就是享受足球。”
中国为什么不能培养出罗纳尔多?从这一群中国少年的身上,你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目前这支中青队,似乎得到了“重点关照”。在世界大赛开始之前,球队的诸多“内部问题”被翻了个底朝天,克劳琛早早地被认为是“过渡人物”,甚至连杨一民召开会议,都被认为是“灭火”。与此同时,球员大名单被反复炒作,入选落选都被蒙上了“派系斗争”的色彩……
在另一个起点,中国足球依旧在折腾。
反差强烈
今天凌晨,与一名中青球员有过一番对话。个中滋味,很难说清。
“这里习惯吗?”“练完开会,开完会就睡。”
“能打游戏机吗?”“不能。”
“克劳琛这个人怎么样?”“说不好。说错了容易得罪人。”
……
世青赛,似乎不是一次简单的比赛。今天凌晨,在中青队下榻宾馆大堂,前台服务员近乎生硬地说:“中国记者?对不起,中国队不允许你们往里走。”
在中青队即将参加比赛的加尔盖·瓦尔德球场,世青赛的招贴广告少得可怜,小得寒碜。在我的印象中,远远比不上中青队在巴特基辛根市训练场边挂出的横幅——“距离世青赛还有X天。”
特派记者晏秋秋(本报荷兰乌德勒支今日电)
中青队领队冯剑明不让拍照中青队员训练完后回酒店本版摄影特派记者周国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