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队的首场比赛,结局充满了戏剧性,过程一波三折,整体来看,其中辩证的意味非常浓烈。本来中青队的实力不如对手,这是大悲;然而却能够率先进球,这是大喜;领导到81分钟晚节不保被对手追平,这是乐极生悲;加时到93分钟以一记不可思议的超级远射破门,又是苦尽甜来……然而,除去最后的这个运气球之外,中青队的结果最多只应该是个平,如果对手那个击中横梁的必进球稍微低一点儿,胜负早就变了个样。总而言之,这场比赛中青队赢了,土耳其人有一万个理由喊冤,但是假如他们赢了,中青队却只能无话可说,下半场你射了几脚门?整个被敌军炮火压制在战壕里,被人家扳平、反超难道还不是情理中的事情吗?
纵观中青队本场比赛的表现,从谢亚龙到克劳琛,上上下下都表示非常满意。赛后,崔大林甚至还特意跑到休息室去给队员们打气说:我早就预感到这场比赛能赢,而且这种感觉一直非常强烈。然而中青队的表现真的有那么好吗?不以成败论英雄,单看土耳其队的表现和战术打法,根本无法证明它们的实力在中国队之下,这支队伍没有理由不在小组赛阶段顺利出线,即使它只能以小组第二的排位去跟韩国巴西中的一个死磕一场,但是中国队与土耳其队还是有可能在最后的决赛中相遇并给对手提供一个理由充分的报仇的机会。
中青队赢了球,没有人不高兴,但是高兴之余,克劳琛显然应该学会两句中国谚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赛后笔者采访他:是否曾预感过会率先进球、长时间领先?克劳琛的回答看起来不大可信,说了一大堆中青队信心十足斗志昂扬的话。从采访的角度来工作,我只能原文实录,但是以个人观点来看,从在现场采访的记者到后方评球的专家,只有我的同事缪礼东一个人坚持说中青队一定会赢球并因此赢了一顿饭,我得承认:赛前本人根本不相信中青队能赢土耳其队,从香河的集训选材到德国的热身适应,都看不到这支队伍如此强大的理由。所以当另一个问题“中青队此前输掉了很多场比赛,这一场是怎样扭转过来的”提出来时,克劳琛只能一耸肩膀:“上一场输,下一场赢,足球就是这么回事。”
不是瞧不起克劳琛,也不是不相信中青队,事实上笔者与老头儿有着非常好的私交,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正是由于中青队在对待自己可能率先进球这种“意外”形势的准备不足,才导致了领先后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下半场的绝大多数时间中青队被压制在自己的半场疲于奔命,连在前面放一个牵制性前锋的姿态都做不出来,根本原因就是队员不知道该用哪种套路去打、往哪里打。他们甚至经常在身边并没有对手的情况下,得到球连控一下也不敢,慌慌张张就一个大脚开到前方去而轻易地将球权交给了对手,这与揭幕战荷兰日本两队的战术素养有着天壤之别。这时候的中青队只有简单的“拼搏”“顽强”一类的战术指导思想,然而死守成灾!
第81分钟丢球,痛失领先好局,对于任何一支球队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只不过最后一分钟的一个意外,更大的灾难转嫁到了对手头上,因为人家更痛,所以我们的痛相比之下才变得相对较轻甚至还有了些甜蜜蜜的味道,然而回到驻地关起门来自检,想必中青队这一仗全都收获了个遍体鳞伤,从身体到心理。赛后有人在新闻中心说,再让赵旭日搂十脚,也肯定进不了一个!说的正是足球比赛的偶然性,如果不把这偶然当成必然,中青队赢得才算真正具有战略上的意义。不知道崔大林、谢亚龙、克劳琛以至赵旭日们,此刻你们是否真的在欢畅地享受后福,还是在警惕地暗自庆幸大难不死?(方 肇)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中青”,共找到
1,006,122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