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变得越来越像一块香饽饽,谁都想伸手去抢;你可以将个中原因归结为大家都很饿,也可以解释成香饽饽实在太香。
争抢的过程是残酷的。以前,它如同一场艺术体操比赛,有实力的因素也有人情的因素;现在,它更像是一场举重比赛,谁能负载更多的重量,谁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风水未必轮流转
谁更需要奥运?在任何一届奥运会的申办过程中,这个问题似乎都不容回避。莫斯科副市长兼奥申委负责人尚采夫在6月6日评估报告公布后心有不甘地说:“我们比其他城市更需要奥运会。”
但是,理由是什么?为什么莫斯科比其他城市更需要奥运会?是因为如果不能举办奥运会莫斯科就会消失吗?
显然,莫斯科副市长的话缺少足够的理论依据,当然,我们可以理解每一个申办城市的良好愿望和迫切心情。其实,这就像是男孩与女孩之间的爱情追逐,一方常常会对另一方说:“相信吗?我是最适合你的那一个。”遗憾的是,相不相信和适不适合通常不是同一个概念。
没有谁不需要奥运。换言之,如果仅仅谈“需要”的话,没有谁会拒绝这么一场能够提升城市和国家知名度及影响力、增加财政收入(假使预算成本控制合理、各种经济手段切实有效)、增进与其他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等各种契机的大型集会。如果仅仅谈“需要”的话,那么,也许阿尔巴尼亚、卢旺达、秘鲁以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比俄罗斯更“需要”一届奥运会。
国际奥委会一贯拥有类似的立场,就是让全世界尽可能多的国家都参与到奥林匹克大家庭中来,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曾经相信在决定奥运会主办权的归属之前,国际奥委会的评委们会有一个“人情分”作为参考。比如,上一届是欧洲举办,这一届是不是应该轮到亚洲了?而下一届又是不是应该轮到拉丁美洲了?
然而,愿望仅仅是愿望,立场也仅仅是立场。当奥运会的规模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之后,一扇无形的大门似乎已经挡在了那些小国家的面前。我们所说的“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成为了一种理想状态,国际奥委会评估团真正关心的问题是:你们能够举办一届什么样的奥运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另一个问题产生了———奥运更需要谁?
酒香也怕巷子深
这里的“更需要谁”就有了比较。就像评估团6月6日的评估报告,五座城市的评语,莫斯科基本没有正面评价,马德里和纽约是“好”,巴黎和伦敦则是“非常好”。据说,马德里奥申委主席对自己的城市缺少了“非常”二字非常不满,认为少了两字就是一种不公平。
奥林匹克的宗旨是“更快更高更强”,秉承这样的宗旨,任何一座申办城市都没有理由让自己的那一届奥运会与前一届甚至前几届奥运会相比呈现出倒退的迹象。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又殊非易事,至少,那些国力孱弱的小国大都无法动用几十亿美元的资金来举办一届奥运会。
于是,申办资格自然而然地落到了那些大城市的手中。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今年3月在评价五座申办城市的优劣时曾经说过:“这是一场实力非常接近的竞赛,世界上最伟大的五座城市同时申办奥运会,这有可能是奥运申办历史上竞争最激烈的一次。”
如果那几个被罗格形容为“伟大”的城市都不能举办奥运会,可想而知,世界上还有哪些城市具备资格。然而,偏偏这五座伟大城市中最终将有四座不得不跟2012年奥运会挥手告别,从某种角度而言,奥运的门槛是不是越来越高了呢?
全世界都太熟悉这五座城市了,比如巴黎、伦敦和纽约,其实根本就不用进行什么自我介绍。以法国人的傲慢、英国人的清高和美国人的自信,原本大抵都不太可能摆出现在这副诚惶诚恐的姿态,然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原则之一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你不吆喝、不包装,不竭尽全力寻求卖点,即使酒再好恐怕也未必卖得出去。这一点,巴黎人在经过了十几年间连续两次申办失败之后,终于有所领悟。
同质化的竞争已经完全成为了一场举重比赛,没有泡沫的成分,只有肌肉与肌肉的较量。这五座城市(尤其是巴黎、伦敦和纽约)的性质都比较相近,奥运选择谁都属正常。既然如此,那么,问题的关键便转移到了“奥运更需要谁”这一点上,而站在五座申办城市的立场,无非是谁能够为全世界提供一届安全系数更高、设施更完备、特点更鲜明、感情更丰富、内容更精彩、预算成本更合理(主要是为今后的奥运降低门槛、指明方向)的奥运会。
所以,“好”或“非常好”都不是最重要的评语,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做到“最好”。“最好”才是奥运“更需要”的。许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