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了手头的字典,知道“黑马”一词源于英国小说《年轻的公爵》,其中描述了一匹素不引人注意的黑色马在一次赛马中出人意料地夺魁,后用来比喻比赛或竞争中出现的出人意料的优胜者或强有力对手。
我们不妨对“黑马”的解释再作一点补充:“黑马”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如果“黑马”长期发“黑”,那么就应该称其为“强队”。譬如你可称以替补身份参加1992年欧洲杯而夺冠的丹麦队为“黑马”,因为他们在当年获得辉煌后在国际大赛上难再有佳绩;但你不能将从未得过世界冠军的荷兰队叫作“黑马”,原因是荷兰人踢的全攻全守足球到目前为止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之所以费这么大力气来搞清楚“黑马”与“强队”之间的差别,是因为注意到在中青队获得两连胜后,国内媒体与欧洲主流声音间存在的细微“分歧”。国内媒体已经将中青队列入“强队”行列,而欧洲主流声音还像首场比赛后一样,继续用“黑马”来形容已经出线的中青队。
不是我怀疑国内媒体的智慧,也不是我崇洋媚外,我是凭借常识做出判断:仅仅踢了两场比赛、才经过几天的时间,中青队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黑马”到“强队”的质变的。
国内媒体历来喜欢发挥极致,不是把你捧到天堂,就是将你打入地狱。或许这是中国足球队屡战屡败给我们留下的后遗症,这一“病症”似乎在中国男足无缘2006年德国世界杯后来得更加猛烈。
中青队正在这种极致中摇摆,在本届世青赛前被贬低得一无是处,两连胜后马上完成了“弱旅—黑马—强队”的三级跳。种种迹象表明,身处其间的中青队队员们已经有了飘飘然的感觉,以前饱受质疑的主教练克劳琛也正被慢慢推上神坛。
但千万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有史为鉴:4年前,沈祥福带领杜威、曲波、高明和胡兆军远赴阿根廷征战世青赛时,比赛甚至还没开打,国内就有人急不可待地将他们冠以“超白金一代”的称号。在那届世青赛中,中青队进入了16强,只可惜在1/8决赛中输给了阿根廷队,但回国时小将们仍然受到了领导和球迷的热情接待。仅仅只过了3年,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预选赛中,这拨“超白金一代”迅速降格为“破铜烂铁一代”,早早地就在奥运会预选赛中被淘汰出局,战至最后一场时观者寥寥,反差之大令人咋舌。
“我们的错误太多了,尤其在技术方面,这是非常危险的。”老头克劳琛从未讳言己队的缺点。这一点从两场比赛的过程中显而易见,只不过幸运的结果暂时掩盖了一切问题。
正如现场督战的中国足协副主席杨一民所言,中青队小伙子在比赛中展现出一种不到最后一刻绝不罢休的、可贵的团队精神,一种中国足球最需要的精神。但“仅此而已,”杨一民没忘嘱咐一句:“千万别把这帮孩子夸晕喽!”
救救孩子! (王会赟)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黑马”,共找到
2,892,531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