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意料的三连胜,不可思议的小组第一,中青队内部凝聚着何等神奇的力量,能让腐朽的中国足球迸发出这样的活力,记者通过采访部分中青队成员,从中得到了一些问题的答案。
中青队在世青赛上精彩的演出令国人为之振奋,但几点疑惑也存在于大家对胜利的回味中———这支在世界大赛中能够掌控比赛的球队踢的是中国足球吗?这拨与前辈比起来很是“另类”的青年才俊都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百里挑一远胜十里挑一
简言之,这拨球员完完全全是中国职业联赛锻造出来的“产品”。他们生逢其时,拥有前辈们不具备的生长环境,再加上各种外部因素的推动,他们的成长才显得那么迅猛,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这支中青队的球员生于1985—1987年,当他们开始学踢球时,正赶上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方兴未艾之际,足球热使得各种足球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送孩子去学球甚至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中青主力陈涛就是在高丰文足球学校受训5年后步入金德二线队的,当时陈涛家境不好,高丰文就减免了他大部分学费对他实施重点培养;周海滨、崔鹏、杨程、苑维伟都出自鲁能俱乐部的梯队,其中前两人是鲁能专门从大连、后两人是鲁能从天津挖到自己的足球学校进行培养的;来自实德的冯潇霆、董方卓、于子千则是从著名的足球传统学校大连东北路小学跨进实德梯队一步步成为一线主力的。可以说,这拨中青球员从小就开始接受较为系统的训练,这为他们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足球热的一个最直接效果便是青少年人才底子加厚,2001年中国足协曾在清远和香河基地为有一定水平的85、86年龄段球员组织过两次训练营,由于这个年龄组适龄于十运会和2008年奥运会,因此参加集训者超过了2000人。
前中青主帅贾秀全回忆说:“2003年4月组建U17中青队时,我们先从2000多人中选出了500人,然后再一层层筛选,每次淘汰100人,留下来的精英球员现在基本都成了中青队的当打球员。2000多人这个数字虽然不算很多,但对比以往,这种选才面已经相当不错了。”而四年前沈祥福那支中青队的选才面有多大呢?仅有这支中青队的1/10!所以那支中青队不像这支球队拥有这么多特点鲜明的球员也就不足为奇了。
联赛锤炼令中青球员“速成”
说这拨中青球员生逢其时,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国内联赛给了他们极为难得的实战锻炼机会,使得他们在世青赛上心态稳定,游刃有余,甚至能将对手玩弄于股掌之间,中国足球何时有过这等风光?
中青队21名球员中,有17人来自国内顶级联赛,能够在俱乐部打主力的包括陈涛、冯潇霆、赵旭日、崔鹏、卢琳、杨程、谭望嵩、郑涛、刘宇等人,其他人也多为主力替补。可以说,中国足协为豪赌世界杯和奥运会而取消升降级,这在客观上为年轻球员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国安俱乐部总经理杨祖武说:“十八九岁的球员在联赛中打主力,这在过去几乎不可能。因为队里的老队员首先就没法安排,而且还有名次压力,一般谁也不敢放手让年轻人去打。而现在的大环境变了,谁不愿意用新人?”回想四年前那支中青队,在参加世青赛前只有阎嵩等个别人能够踢上联赛挣大钱,令队友好生羡慕,而踢国内联赛甚至亚冠联赛对于现在这拨年轻球员来说,早已成了家常便饭,这种待遇岂是前辈们可比?说到这儿,我们还不能不提败军之帅哈恩,早在两年前,他就把当时18岁的周海滨、赵旭日和冯潇霆选进了国家队,征战东亚四强赛等一系列重要比赛,现在人们终于可以理解哈恩的良苦用心了。
一位足球界元老这样评价:“虽然国内联赛的水平有限,但对于这帮年轻球员积累比赛经验还是足够的,因此他们在世青赛上面对没有职业联赛经验的同龄人才能显得更成熟,更有控制力。”中国足协联赛部主任郎效农也正好就中青队的良好表现道出心声:“中国的联赛绝非一无是处。”
看中青队比赛有两个显著感受,一是技术不错,配合娴熟,二是拼劲可嘉。究其原因,正是这支球队在成长的过程中较好地保持了一种延续性。技术型球员相对较多是中青队的先天优势,而当初贾秀全在执教的过程中最强调的两点也是球队的技术和作风,后来殷铁生和克劳琛先后接手这支球队,他们都没有否定前任的整体风格,而只是在某些细节上进行了雕琢,这也保证了中青队并未因为主帅的两度更替而迷失方向。
生于八十年代没有精神枷锁
中国足球给人们留下了太多表现失常或者惨遭逆转的灰色记忆,但在这支中青队身上却不容易看到这些东西。他们在世界大赛中不仅能踢出世界波,在场上还经常有创意性发挥,甚至可以在以少打多的情况下克敌制胜。可以说,比赛对于这帮年轻人来说已渐渐不是负担,而变成了一个尽情表现的舞台。这种心态的转变对于中国足球来说,绝对是件幸事。
当1985年的“5·19”给中国足球套上沉重的心理枷锁时,这拨中青球员中的绝大多数人甚至还没有出生,因此“5·19”、“黑色三分钟”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历史名词而已,他们心中也就没有那么多束缚。而当这些球员开始接触足球时,他们的追求是成为职业球员,拥有强大的职业竞争力,成为球迷心目中的偶像,当然也会拥有丰厚的收入来改变生活状况。可以说,这些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年轻人的目标很直接,也更加现实。
正像陈涛和蒿俊闵所说的一个共同感受,“心理上从紧张到放松的过程已经在联赛中完成了”,中青球员们在世界大赛上可以尽情地发挥,他们心里很清楚,如果表现好被球探发现能实现留洋之梦,那么自己的足球生涯就将发生重大的转折。把所有的紧张都抛进大西洋,还有什么比踢好球更重要的呢?
贾秀全认为,这拨年轻球员敢于表现自己并不等于自私,反而是一种自信的体现:“他们虽然年轻,但国家荣誉感非常强,而且具备了相当的职业素质。联赛的锻炼再加上几位球员已经有了赴欧洲试训的经历,他们的眼界比以前的球员要开阔得多,他们拥有强烈的自信对球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植根于国内联赛的这拨中青球员横空出世,实际上也为中国足球的青少年培养工作树立了信心。中国足球并非没有人才,但人才最终能否成大器,关键要看为他们提供怎样的发展空间,而这也将直接影响到中国足球的未来。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中青”,共找到
1,099,099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