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赛,玩的就是心跳。中国队,过把瘾就死。
这样的死法,让人有一种无奈的感觉。只觉得可惜,却找不到痛点。对这样的死法,谁也别找借口,就当它是一次“自然死亡”,也许会难过几天,但慢慢的就会被所有人遗忘干净,就像过往的那些自然的不能再自然的“过把瘾就死”一样。
以一支运动队正常的竞技规律而言,一支在小组赛中三战全胜而且平均每场进3个球的球队,在随后的比赛中迎来自己的郁闷期,不属于天灾人祸。
2比3,像沈祥福的中青队在上一届世青赛上的命运一样,克劳琛的中青队仍然无法逃脱遗憾和悲壮的命运。全场90分钟比赛,中国队几乎没有一分钟不在表现着自己状态的规律性下滑:在前三场比赛中经常可以看到的流畅的可持续性配合近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守门员杨程无法从技术角度去评判的那次低级失误,是后卫线几名队员之间坚持不懈的造越位失误,是谭望嵩在下半场的那次不伦不类的头球回传。在送走了连续三场比赛的高潮、长达十余天竞技状态的波峰期后,寄托着无数中国人民厚望的中青队的波谷期终于如期而至。
这个时候,赛后有关“克劳琛为什么不换后两个人”、“克劳琛为什么不尽快换上最后两个名额”的质疑看似专业,实际上却是对牛弹琴。这种空洞的提问换个说法,就等于是“克劳琛为什么不让中青队赢球”。如果德国队在第88分钟没有攻入制胜球,如果克劳琛在加时赛里换上后两名替补队员,一句话,如果中国队最终是赢球而不是输球,那么克劳琛无论做出什么选择,在赛后的评论里,他都将是无比英明的。
这个时候,不管是什么人,包括克劳琛自己,批评球队的状态都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状态就是这么个东西,它不会永远只停留在一个地方,不会永远只被一支球队拥有。巴西队还有梦游的时候呢,何况你是中国队?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德之战凿凿实实就是一场从体能、力量、战术、技术、速度和对抗各个环节都暴露出中青队疲态的比赛。仅仅站在中青队的角度看,这场八分之一决赛的含金量无法与小组赛中的任何一场比赛相提并论。我们还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场“下半身”对“上半身”的较量,中青队“下半身的技术”在德国队“上半身的力量”面前,至少被打了七折甚至更惨。顺便说一句,这种差距上的悬殊,我不认为是克劳琛可以能过在世青赛前在巴特基辛根在力量房里苦练它三十天就可以改变的。
鉴于此前无数中国青年级别球队的灰色的宿命轮回,我依然不愿意去奢望目前这支中青队的未来颜色到底会是红还是白。讨论这个问题,像中德之战前某些人喋喋不休地讨论中国队的队服颜色到底应该是红还是白一样没劲。克劳琛会不会下课,中青队的前途会不会像以往历届中青队一样在中国足球的历史上“过完瘾就死”,这些都不是我们这些靠写字为生的人能左右的事情了。何况,我已经过了自己的年轻时代,我知道年轻必须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我更不愿意再拿别人的年轻去赌明天了。
看着陈涛、郜林、赵旭日们在宿命无法躲避那一刻来临之后,他们坐在威廉二世体育场的草坪上不愿离去不愿与上来安慰他们的克劳琛握手不愿再接受中国电视媒体的采访,如果时空倒流十年、二十年,我想我肯定会泪流满面或愁绪万千。但是,现在,我还会那样去做吗,我还应该去那样做吗?
不。我只想说,起来吧,孩子们!谢谢你们为我(我们)带来长达十几天的悸动与心跳,谢谢你这么长的时间陪着我,这是我近些年最兴奋的时分……
现在,我们心跳完了,你们瘾也过完了,该走的就都走吧,该散的也散了吧!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就死”,共找到
280,274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