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世青赛上,中青队在大赛战略、防守体系、体能储备等方面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目前,这支中青队的使命已经结束,不久后他们将升格为国奥队乃至国家队。如何在成长中尽快成熟是这批队员急需面对的,只有摆脱成长的烦恼,他们才会迎来更为灿烂的未来。这是许多中青关注者所期待的———
战略:作战指南
从世青赛一开始,中青队便进入了最佳状态。然而,任何一支球队都不可能永远处于最佳状态,最佳状态只能维持一定时间
荷兰世青赛小组赛三战皆胜的中青队在八分之一决赛中惜败于“勉强”跻身十六强的德国队。从表象看,中青队的失利有些意外,由于终场前的一次“防空”不力,被对方抓到了机会。除此之外,德国人强悍的身体优势对中青队构成了较大威胁。
然而,诸多的“意外”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因为各级国家队在征战大赛时对自身实力缺乏明确而到位的解读,以至于对大赛的前景一片迷茫,无论对手强弱,从第一场比赛开始就要使足全力,可一旦到了节骨眼儿上,中国队的劲儿已经使得差不多了。中青队未能挺进荷兰世青赛八强,与此有一定关系。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国队在参加重大比赛时,只注重每一个“战役”,而对“战争”缺乏整体的战略考虑。
中国队作战讲究一鼓作气,如果仅从一场战役的角度考虑,这没有丝毫问题。但是作为“战争”,它是由诸多“战役”组成的,而且可能是旷日持久的,一鼓作气的想法也许只是一厢情愿,因为它并不符合自然规律。
剖析中青队的三场小组赛,打得酣畅淋漓,几乎没有留下任何遗憾。但是,当时我们忽视了球员的状态。世青赛前,中青队在热身赛中的表现一塌糊涂,那时甚至许多人都在怀疑他们能否从小组出线。可从对土耳其队的第一场比赛开始,中青队便判若两队。“脱胎换骨”的解释显然有违逻辑,而其中的真正原因是中青队的状态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峰期。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克劳琛在世青赛前的言论,他曾经为中青队在热身赛中的不佳表现进行过辩解,而且对中青队将在世青赛中进入状态进行了预言。现在看来,克劳琛此言不假。
从世青赛一开始,中青队便进入了最佳状态。于是我们看到了对土耳其一战最后锁定胜局;对乌克兰以少打多还能取得胜利;对巴拿马更是穷追猛打。然而,任何一支球队都不可能永远处于最佳状态,最佳状态只能维持一定时间。中德八分之一决赛,中青队在大部分时间内处于被动,虽然两度领先,但都不能把优势维持下去,以至于最后失利。这说明中青队已经开始从最佳状态下滑,而此前发挥不佳的德国正慢慢进入状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德国人参加大赛的经验非常丰富,而且对于这样的比赛具有战略考虑。
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当时的联邦德国队小组赛首场便以1比2负于阿尔及利亚队,不仅爆出了那届比赛的最大冷门,而且险些未能小组出线。但在此后比赛中,他们却逐渐进入了状态,并打进最后决赛。同在那届世界杯,意大利队在小组也中勉强出线,可他们却成了最后的冠军。还是那些老话:先胖不是胖;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由于自身实力的原因,中国各级国家队参加洲际以上重大比赛时不敢对前景做过于乐观的预判,只能抱着打到哪儿算哪儿的心态参赛,缺乏应有的大赛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球队作战的盲目性。
德国队同阿根廷队在荷兰世青赛小组赛最后一场的交锋应当成为中青队学习的教材,德国队如果全力以赴,谁是赢家很难预料。在当时的情形下,德国队为什么宁愿选择输球去面对风头正劲的中国队呢?这显然是出于战略的考虑。
战略是指导战争进程的作战指南,它考虑的是全局胜利。为了全局,有时候是要“牺牲”局部利益的。虽然中国足球受实力制约尚不敢奢望大捷,但制定重大比赛的作战战略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它可以指导中国足球取得超越。
防守:亟待改善
打进对手11球的同时,还被7次攻破本方球门,4场比赛中,中青队每场都有失球
进攻是中青队在荷兰世青赛上展现的一大亮色,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这支队伍在打进对手11球的同时,还被7次攻破本方球门,而且在4场比赛中,中青队每场都有失球。
本届中青队采取四后卫平行站位的防守体系,从实战看,以中青队后卫的个人能力目前尚不足以在平行站位中完成防守任务。
中青队的平行站位缺乏纵深保护,特别是与守门员之间缺少应有呼应。当中青队进攻时,后防线向中场平行移动,此时在后卫线与守门员之间留有大片开阔地带,一旦对方反击,往往突破一名防守队员,整条防线即面临崩溃。在中德八分之一决赛中,德国队越位7次,超出中国队5次,这从侧面反映出,德国队已经清晰地意识到中青队后卫与守门员之间存在的“真空”。
就中青队后防线的整体速度而言,队员在由攻转守这一环节上,显然没有由守转攻做得那么出色。在这一年龄段的球员中,他们对进攻的理解无疑比防守更为深刻。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防守意识会逐渐渗入每名队员的神经。
由于中青队主力守门员关震在世青赛前意外受伤,本次替代他出阵的杨程与后防线之间的配合存在一定问题。首场中土之战,对方的入球便显现出后卫与守门员之间配合不够默契。杨程在比赛中常常能扑出对方的必入之球,但对一些本该防住的来球却时常出现低级失误。德国队攻入中青队的第一球就是杨程接球脱手导致对方补射得分。
本次中青队的左后卫与中卫之间的衔接地带成为对手进攻的突破口,在7个失球中,有4个是通过这一地带的突破形成了最后的绝杀。这反映出两个问题:其一、左后卫的防守能力尚待提高;其二、左后卫与中卫之间的协防保护不够,且职责不清。作为一支成熟的球队,漏洞就是隐患,想必他们会在今后着力改善这一危险地带的防守。
再有,中青队在世青赛的4场比赛中大量采取了犯规战术,虽然这并非主观部署,但在实战中却造成了这样的事实。这也暴露出队员的防守经验较为欠缺。在4场比赛中,中青队犯规次数达到74次,平均每场18.5次。红黄牌方面,中青队4场比赛被主裁判出示黄牌9张,红牌1张,除去某些无谓的红黄牌,大多数黄牌都反映出球员的防守技术不够过硬。
除此之外,中青队对比赛规则的理解也存在问题,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中土之战中,郑涛犯规后主裁判已经鸣哨,但他仍然把球踢走,被罚黄牌;中乌之战,赵铭又一次重复了郑涛的错误。再有,崔鹏在比赛中受伤到场外接受治疗,未经裁判允许擅自进场吃到黄牌……这些犯规本可以避免,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中青队的战斗力。
这支队伍存在的防守问题相当严重,在今后必须得到解决,否则只靠一条腿走路,他们不会走得很远。
心态:正在变异
可以比较每一名队员在世青赛前后的言行,其中肯定存有巨大的反差
荷兰世青赛犹如一道分水岭,它在短短两周内使人们对中青队的看法产生了巨大变化。其实,不仅关注者,恐怕就连中青队队员本人对自己的看法在世青赛前后也发生了变化,而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在世界重大比赛中取得三连胜,这对中国足球而言是空前的。不要说赢得更好的名次,仅凭这三连胜,就足够中国球迷至少回忆20年的。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也是中青队的一员,在世青赛上赢得三连胜,你还能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吗?在特定环境下,一时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可怕的是头脑就此一昏不醒。
被英超曼联租借到比利时踢球的董方卓是世青赛前中青队最大的“腕儿”,虽然人们没怎么看过他踢球,但能够在欧洲踢球的中国球员可是凤毛麟角,别说实力,单凭“名气”就能把一般人镇住。但是,董方卓除了在中土之战为中青队制造了最后的那个角球外,再没有什么其它过人之处。当然,董方卓心里肯定不服,因为他会拿没有获得更多的上场时间说事儿,于是,他“理所当然”地在中德八分之一决赛后推开了主教练克劳琛主动伸出的手……
董方卓为什么会有如此放肆的胆量,以至于连做人最起码的修养也丧失掉了?显然,中青队此前的三连胜使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于是他才敢与克劳琛“怒目而视”。试想,如果中青队不是三连胜,而是三连败,董方卓还敢吗?
这里并没有贬损董方卓的意思,只想借用这个比较极端的例子说明一点,中青队的变异其实已经从他们取得胜利的那一刻开始了。不光董方卓一个人,可以比较每一名队员在世青赛前后的言行,其中肯定存有巨大的反差。与4年前的那支中青队相比,当前这支中青队的变化应当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只不过,董方卓们的变异刚刚开始,尚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虽然只有八个字,却对人生的崇高境界进行了高度概括。如果以此衡量中青队,他们现在显然与“宠辱不惊”相去甚远。中青队要想在未来获得更大发展,必须在今后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能躺在目前的一点点成绩上沾沾自喜,这样会使他们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摆脱正在形成的“心理变异”仅靠中青队队员的个人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他们当前正陷于其中难以自拔,必须要有人扶助他们度过这一“心理疾患期”。作为中青队的管理者,中国足协在这方面责无旁贷。决策者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中青队现在面临的重大问题,并及时消除隐患,这样他们在2008北京奥运会以及未来的国际大赛中才会有所作为。否则,这群希望之星又要重蹈覆辙。
集训:因势利导
在新一届国奥队组建之前,我们有必要把以往的经验教训“重温”一下,这样可以避免他们重蹈覆辙
中青队参加世青赛的使命已经结束,他们下一个目标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目前,有关新一届国奥队的组建方式尚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因此这批球员未来的命运尚难定论。不过,日前有消息称,建议他们长期集训的意见已占上风。新一届国奥队的集训方式恐怕要待该队主教练产生后方能确定,现在讨论这个问题似乎为时尚早。但是,中国足协及全国球迷的最终目的是期望未来的国奥队能在北京奥运会以及今后的重大比赛有上佳表现,因此只要围绕这一目标,国奥队无论采取什么集训方式都是可以接受的。
不过,在新一届国奥队组建之前,我们有必要把以往的经验教训“重温”一下,这样可以避免他们重蹈覆辙。
沈祥福的国奥队可以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了长期集训,特别是在2003年“非典”期间以及2004年3月奥运会亚洲区十二强决赛前,沈祥福“长期集训”的要求基本都得到了满足,但从后来的实际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
霍顿和戚务生领导的国奥队当初并没有得到像“沈家军”那么长的集训时间,他们平时大多利用短期飞行集训,只有在比赛前才能获得一段相当稳定的集训时间。然而,霍顿和戚务生的国奥队同样没有达到预期成绩。
新一届国奥队究竟采取什么集训方式,应当听听过来人的意见,他们对此理应拥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