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罗米伦敦现场报道 整整两年,巴黎一直在申办过程中给人以遥遥领先的感觉。然而就在最后一夜,伦敦却成功反戈一击,在2012奥运主办的争夺战中“篡位”成功。惊诧、不解、置疑……结果揭晓的一刻,全世界都被深深震惊。然而,从最终揭密的投票结果来看,伦敦在每一轮都压住了巴黎,获胜其实当之无愧。虽然在之前的很长时期,伦敦申奥一直给人以疲软的印象。然而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伦敦成功地凭借四颗精准的子弹击倒巴黎,成为最终的胜者。
如果历史可以回放,巴黎人会发现2005年2月16日其实是个充满“杀机”的日子。这一天,国际奥委会评估小组开始对伦敦进行考察。当时,伦敦完全不被看好,成功希望还不如马德里。交通混乱、公众和政府支持差,每一条都可以直接要了伦敦的命。然而在这次考察中,老谋深算的伦敦奥申委用一系列手段,成功挽住了评估小组的心。除了强调超过80%的支持率和布莱尔政府的态度之外,让评估小组乘坐的四站伦敦地铁,绝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公关经典之作。
伦敦交通差,这在考察之前几乎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地铁经常性的晚点、繁琐而复杂的换乘、以及高峰时间让人绝望的堵车,让所有人都不相信这套系统能够承担一个月的奥运运输业务。在申办的第一天开始,伦敦奥申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就意识到了这个“命门”。然而,面对评估小组挑剔的目光,他选择的不是回避,而是“积极”地邀请评估小组成员坐上四站伦敦地铁。
可以想象,如果评估小组在高峰时间,来到伦敦市中心那些闷热、拥挤的车站,看到破旧的列车,车门与站台之间一米的“鸿沟”,把门挤破的人群,和因为误点而发怒的上班族,那么伦敦当时就可以宣布退出竞争了。然而,伦敦奥申委先用车把评估小组拉到斯特拉福德——奥运会未来的主体育场进行考察,避开高峰时间之后,在中午安排奥委会委员们上车,乘坐列车最新、设施最好(全程安装屏蔽门)的朱比利线,从斯特拉福德坐到北格林威治站下车。在中午时分,这一段地铁经过的全是住宅区,全程几乎没有什么乘客。于是评估小组看到了通畅的线路、先进整洁的站台和列车,一举改变了“伦敦交通差”的印象。在6月的评估报告中,考察小组赞扬伦敦“踏实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在这份报告出台后,英国各大媒体不约而同地预测道:伦敦已经与巴黎并驾齐驱了。
记住塞巴斯蒂安·科这个名字。1980年和1984年奥运会1500米的双冠王,本届伦敦奥申委主席,当之无愧的伦敦头号功臣。通过这次申奥,他向我们证明自己的政客天赋与运动才能同样出色。在过去几个月里,他几乎不间断地会晤各个国际奥委会委员,以组建他的“支持伦敦联盟”。在新加坡的最终表决前,流传着他与很多委员的“神秘约定”。传说也许永远无法证实,但结果就是:原本软硬件都不占优的伦敦,在最终投票中完胜巴黎。
众所周知,申奥其实是一场政治角力,大多数委员并不是按照评估报告投上自己的选票,最终陈述对绝大多数委员没有太大作用。如何在投票前说服委员投票给自己,才是申奥成败的关键。最终投票前一个月,《卫报》列出了5个对申奥成败影响最大的委员,其中包括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国际田联主席迪亚克等。当时《卫报》预测,这5个人中,3个倾向巴黎,2个倾向马德里,没有人会帮伦敦的忙。而之前BBC抖出斯拉夫科夫贿选事件,更让伦敦的形象在国际奥委会雪上加霜。
无法确切知晓,塞巴斯蒂安科到底用了哪些手段来说服国际奥委会委员。一个说法是,凭借与萨马兰奇的良好私交,他得到了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的承诺:如果马德里提前出局,萨马兰奇控制下的所有选票都将倒向伦敦。另一个传言说,由于塞巴斯蒂安科和布勃卡是“哥们儿”,后者已经铁定把票投给伦敦……我们或许无法确认这些说法的真实性,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是,原本认为是巴黎“铁票”的国际田联主席、塞内加尔人迪亚克,居然临阵倒戈,把票投给了伦敦。另一个清楚的事实是:在英联邦的20多张“铁票”之外,每一轮结束后,伦敦的票数都在稳健地增长。
最终投票日前,《泰晤士报》在一篇评论中写道:“巴黎是好,但巴黎只是个博物馆,里面都是老迈的东西。而我们伦敦却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英国人向来以守旧顽固著称,但这一次却出人意料地以“青春牌”出击。相比巴黎过于“规矩”的招法,“青春伦敦”的提法显然更令人印象深刻。在一场接近的角逐中,有时候印象也有可能是致命的因素。
不得不提贝克汉姆。用他作竞选大使曾经成为伦敦申奥的一个笑柄,因为贝克汉姆没有参加过奥运会。罗格也曾经多次含蓄地批评利用贝克汉姆抓眼球的企图。但是从结果来看,选择贝克汉姆是一招好棋。正如BBC评论的:“贝克汉姆绝不仅仅意味着一个体育明星,他也是时尚、青春的代名词。”虽然人过中年的奥委会委员不同于“追星族”,但贝克汉姆、霍尔姆斯等人体现出的青春气息,恰好契合着国际奥委会近年来“喜新厌旧”的口味。不要忘记,上届北京申办成功时的口号,也是“新北京,新奥运”。
在申办成功后,几乎所有伦敦申奥代表团的成员都得意地重复着一个细节:“我们问一群孩子,你们谁想2012在家门口夺冠军?每一个人都举起了手。”类似的煽情主义细节在伦敦申奥过程中比比皆是,连同他们改造斯特拉福德地区的计划,一切都迎合着国际奥委会的期待:通过奥运会提升和发展一座城市。
支持还是不支持?对于这个问题,布莱尔和他的智囊团想了很久。今年5月,布莱尔在连任成功后,终于公开宣称支持伦敦申奥。事实证明,英国政要的加入大大改变了伦敦申奥的形势,在最终投票之前,女王、公主、首相一起上阵,“务实”“务虚”分工明确,很可能为伦敦拉到了关键的几票。
决战前2天,本来应该留在苏格兰等待G8峰会的布莱尔,突然飞抵新加坡。一到狮城,他就“加快节奏,不停与人拥抱”,与各个国际奥委会委员进行密会。在这场赤裸裸的拉票角力中,长于说辞的布莱尔明显压倒了法国总统希拉克,极大地改变了伦敦和巴黎的实力对比,路透社在回顾伦敦申奥成功的文章中就特别指出,布莱尔在新加坡的2日斡旋,是伦敦获胜的决定因素之一。
相比于布莱尔游说的“务实”,王室则着力于通过“务虚”为伦敦拉票。由于英国政府对申奥的态度一直不甚明了,安妮公主出现在新加坡,向国际奥委会表达了英国政府对申奥的坚定支持。而就在投票开始前几小时,伊丽莎白女王发出了最后一波极其煽情的攻势。她在白金汉宫宴请运动员的代表,然后对他们说:“我想在2012年,在这里,再次宴请你们。”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伦敦”,共找到
6,216,307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