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国际奥委会(IOC)在新加坡选出了2012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伦敦。中国观众大多通过电视直播第一时间了解了结果,不过现场的众多内幕却是电视转播无法涵盖的。在莱佛士会议中心的本报记者,目击了一些你可能没有看到的申奥细节。
《纽约时报》女记者林恩哀叹:“天哪!居然是这样的白痴委员在主宰奥运会主办权的归属!”
巴黎的陈述在上午8时30分第一个开始,他们在法国奥委会主席塞朗度和巴黎市长德拉诺埃简短讲述后,就开始播放名导演吕克·贝松拍摄的宣传片。刚开始看时,记者都觉得影片非常精彩,其娴熟的拍摄手法让人叹为观止,影片中提到的有奥运门票者可以乘坐到体育场的免费交通、记者中心将有自己的附属酒店等概念也比较新颖。
但问题是:巴黎在45分钟的陈述时间内,除了开头和中间有希拉克的讲话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在放电影,有人统计超过30多分钟。这固然是一个讨巧的办法,因为影片可以剪辑、可以化装、可以错了重来,因而更能展现申奥城市和申奥大使的风采,而真人现场陈述因为紧张或者其他问题就容易出错。
但讨巧过度就是投机取巧,《星期日电讯报》的英国记者哈特就认为这做得有点过了:“陈述究竟能够有多少时间用来放电影?国际奥委会应该对此作出一个明确的规定。”而影片中一些毫无意义的慢动作(比如跳高运动员过横杆时的超静态画面),也引起了新闻中心记者的一片笑声,他们的态度基本上是“太夸张”了。
不过,巴黎有点超时的陈述结束后,现场居然响起了掌声。后来,巴黎市长德拉诺埃在陈述完毕后的新闻吹风上承认自己有点后怕:“IOC是规定陈述后不许鼓掌的,他们开始鼓掌时我真的很担心,想要大声叫他们停止来着,不过后来我为此自豪。”巴黎开了这个坏头后,每个代表团都在自己陈述结束后大肆鼓掌制造气氛了。
在这种气氛指引下,一直支持巴黎申奥的摩纳哥王子阿尔伯特在提问阶段率先“发难”,但却先以一大堆祝贺的用语开场,仿佛巴黎已经赢定,而他的问题也是关于禁药的一个软绵绵的问题。英国《太阳报》星期日子报《世界新闻报》的记者作势把球往空中一扔,然后双手作挥棒状,并用口哨模拟着球远去的声音。他显然是利用棒球动作来暗示:阿尔伯特属于故意扔个软球,保送巴黎上垒。
更搞笑的是,此后IOC的叙利亚委员穆杜拉赫和墨西哥委员马里奥·瓦奎兹都提出了莫名其妙的问题,尤其是瓦奎兹竟然询问的是奥运村空调设施这样不着边际的问题,让人颇为怀疑这些委员都是巴黎安排的托。《纽约时报》女记者林恩为这个空调的问题哀叹:“天哪!居然是这样的白痴委员在主宰奥运会主办权的归属!”
巴黎奥申委也承认,他们的主要概念就是强调巴黎在过去20年中已经是第三次申办奥运会。至于第一个进行陈述是好是坏,德拉诺埃回答说:“每个位置都有利弊,这是抽签决定的,我们相当满意。”
身体依然重病的拳王第一下居然没有站起来,摔倒在椅子上,挣扎了一下才重新起立……
10时30分,纽约开始陈述。他们显然没有料到巴黎会采用这么多电影元素,因此他们准备的陈述相对更为平和。第一个高潮出现在介绍穆罕默德·阿里时,身体依然重病的拳王第一下居然没有站起来,摔倒在椅子上,挣扎了一下才重新起立,这赢得了全场的一片尊敬的掌声。显然,纽约的亮相虽然不完美,但令人十分敬重。
前总统克林顿也以录像发言方式出场,不过他的继任者布什的录像引起了一个笑话:新闻中心里的两台直播电视同时黑屏。身旁的纽约记者开玩笑说:“看我们的布什总是带来灾难。”周围一片爆笑。
陈述完毕后,主持陈述的IOC主席罗格提醒委员可以提问了,摩纳哥王子有点半秃的头又第一个出现屏幕上,接下来几个提问的人,简直连顺序都和第一个陈述的巴黎遭遇的提问者一样,新闻中心里的记者都有点忍俊不禁。而据纽约记者透露:“多克托罗夫在回答问题时撒了谎:他说纽约的很多中学都建了跑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随后的新闻吹风会上,纽约方面透露了申奥短片的导演是名不见经传的鲍勃·吉拉尔迪,彻底澄清了有关斯皮尔伯格的误传。布什总统的发小、纽约申奥的总统特别联络人贝特斯透露,布什在申奥陈述前夜再次给他打了电话,祝申奥代表团好运。
而纽约市市长布隆博格则以一句颇符合父母官身份的讲话结束了发布会:“现在已经是纽约时间深夜了,我希望正在看直播的纽约人快去睡觉,明早起床(申奥结果公布是纽约时间早晨7时45分)就能听到好消息了。”
莫斯科在12时整第三个出场,但他们的时段显然符合他们最不被看好的弃儿身份:陈述开始时很多记者还在纽约的新闻吹风会上,而此时枯坐了一个上午的委员都已经腹中打鼓,陈述效果自然不好。
最有趣的是,历来喜欢在提问阶段抛头露面的几个明星委员这次也只提了一个问题。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尽管记者此时并没有别的紧急事务,到场的依然不怎么多。有记者问莫斯科奥申委:“委员提问少,你们认为是好事还是坏事?”卢日科夫市长说:“我们对此很高兴啊,这说明我们的陈述没有造成什么疑问。”有西方记者提了一个有关车臣恐怖分子威胁莫斯科奥运会的问题,卢日科夫立即质问他:“你这个消息是哪里来的?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事情,希望你谈谈消息来源。”语气多少有点像以为这个记者是恐怖分子同路人的意思,尽管实际上这条新闻早就传遍了网络。
就是这样一次提问,还暴露了IOC委员根本不看评估报告的秘密。
下午14时30分,伦敦开始了自己的最终陈述。由于这是下午的第一个签位,也显示了伦敦和巴黎并列热门的地位。伦敦的陈述相当精彩,一直围绕着前奥运英雄、现奥申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勋爵为主角进行陈述。事实上,他们是当天唯一一个以陈述而不是以短片结尾的申奥城市。
中间穿插的电视短片相当精彩:一个小孩本来和同伴在路边用石块砸远处的目标,亮着警灯经过的警车预示着他们在犯罪边缘,但突然之间,电视里田径场的呐喊声吸引了小孩,小孩回头看去,伦敦的陈述却恰到好处地转回了现场陈述,给人留下了相当的悬念。但伦敦的用意是相当明显的:他们主打的就是儿童牌。英国人强调,只要给伦敦主办奥运会的机会,伦敦的儿童就会更多地被体育所吸引,而不是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此外,伦敦的陈述也强调了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多样化:著名的特拉法加广场的掠影,华人舞狮的镜头,还有电视镜头中传来的俄语声音。连布莱尔的录像发言都有部分使用了法语。《星期日电讯报》记者哈特说:“这要比法国的那个陈述好。你注意到了没有:法国的陈述中太多中年中产阶级西装汉,没有女性,很少黑人,而伦敦的陈述就强调了多样化。”
伦敦陈述完毕后,摩纳哥的“提问王子”阿尔伯特再次履行职责。接下来却出现了表明IOC组织工作混乱的一个镜头:主席罗格不知怎的以为“空调先生”瓦奎兹又有问题要问,但墨西哥人却摇头否认。《纽约时报》记者林恩一本正经地打趣说:“为什么?为什么不问问伦敦的空调问题呢?”
就是这样一次提问,还暴露了IOC委员根本不看评估报告的秘密:伦敦的评估报告明明说是7月底举行奥运会,但阿尔伯特王子却偏要问伦敦为什么把奥运会时间安排在8月底,有趣的是伦敦奥申委也糊涂了,居然顺着阿尔伯特王子的话就继续了下去。事后在新闻吹风会上经过记者提醒,伦敦奥申委才改正了这个错误。
这是当天人数最多的一次新闻吹风会。科勋爵在会上显然已经感受到了陈述的成功,因此心情颇为愉快地讲述了他为什么要把14岁的篮球小明星安伯·查尔斯带到陈述现场的幽默故事:“她曾在洛桑帮助我们递交过申奥申请。那次有个记者问了我一个问题,我回答之后安伯却质疑我:‘您肯定那是问题的答案吗?’当时我就立即决定,一定要把她带到新加坡来。”科勋爵强调,目前的陈述已经是他们的最佳水准,伦敦不可能“做得比这个更好了”。
此时,西班牙马德里的陈述已经开始:他们甚至在舞蹈中“秀”了著名的海鲜饭,还强调了已经有29个场馆是现成的,完全不用建设。马德里人也强调了他们是唯一通过绿色和平组织认可的申奥城市,颇有一点国内牙刷广告强调“全国牙防组”认可的意味。
西班牙人也请来了很多名人:比如卡佩罗、安杜兰、多明戈、佩内洛普等。有一个部分的宣传短片还故意使用了有点西班牙口音的英语,试图以此噱头引起注意。但关键是此时IOC成员已经进入人困马乏阶段,马德里的陈述再也引不起任何强烈的反应,最终只能草草收场。
陈述结束后,态势已经很明显:申奥将是巴黎和伦敦的竞技场了。下午18时许,投票在比原计划推迟了近15分钟后终于开始了。屏幕上突然出现了达芬奇、梵高、博特罗、马格利特等4个画家的名字,另外还有一个Fujitu(富士通)。
原来,这是IOC技术官员特意为投票安排的试投,让大家找找使用电子投票机器的感觉。结果第一轮试投就得到了超过半数的结果——达芬奇。素来比较严肃的IOC主席罗格也笑了:“这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随后伦敦、巴黎等先后抽出了在投票中代表自己的数字,不过在正式抽签前又发生了一场闹剧:担当监票员的总务长巴赫在讲述规则时出了问题。巴赫说:“这次投票规矩是这样:先是出现绿色提示,投票开始。然后是委员按对应的数字,并按确认键,过3秒后你的选择就会出现在屏幕上,这时会出现OK字样……”
这时罗格却打断了巴赫的陈述:“我们的技术官告诉我情况有变化?”技术官随即通过麦克风讲道:“这次不会有OK字样出现了。”罗格随即让巴赫再给投票者讲一遍规则,结果战战兢兢的巴赫讲着讲着又回到了老路上,引起记者一片笑声,而罗格则是震怒了:“再拖延下去,真让我们这次投票出丑。”
巴赫好不容易完成了一次正确的表述,投票随即开始。结果在第一轮投票后,巴赫把统计结果送到罗格主席那里时,现场音响效果又莫名其妙地响了起来,巴赫下意识地扭动了下身躯。新闻中心里的记者立即叫道:“跳舞!跳舞!”
闹剧还没有完:第三轮投票刚宣布截止,就有希腊委员尼克劳站起来表示异议,说自己还没投票呢。罗格在咨询了技术官后告诉尼克劳:记住,两分钟内不投票就等于放弃了投票的机会,尼克劳只能郁闷地少投了一次票。
IOC的闹剧并没有随着投票的结束而终结。当记者发现参加投票人是98人,而不是此前IOC公布的99人时,IOC新闻发言人萨迪里娜却解释说:“我们也知道事情很奇怪,肯定是有某个委员在最后1分钟决定不到场。可到现在我们都查不清他究竟是谁。”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主办权”,共找到
39,187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