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2日电记者刘广、汪涌 中国体育博物馆出现严重质量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赶工期留下了质量后患。前亚运会工程副总指挥兼总建筑师周治良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奥运会的场馆设施建设需要抓紧时间,谨防因为赶工期在建筑质量上留下诸多后患。
周治良曾担任北京亚运会30多个场馆工程的总建筑师,对工程建设赶工期有着比较深的体会。他说,亚运会工程总指挥部于1985年2月成立,前期主要是在做场馆的筹备工作,因此实际施工时间只有1987、1988和1989三年,到1990年留出一年用于场馆试运转。他回忆道,那时任务紧,技术难度大,因此三年时间里几乎是日夜赶工程,虽然最后如期完工,但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影响。
相比之下,北京奥运会工程任务更重,技术更复杂,时间要求更紧迫,难度更大。按照北京奥组委的计划,奥运场馆的试运行将在2007年陆续开始进行,因此施工建设还剩下大约两年半时间,虽然现在的建筑技术和手段都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工程建设必须要抓紧,以完全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
当年工人体育场就曾饱受赶工期之苦。为了按期竣工,工体建设时必须在冬季施工,当时按照前苏联专家的建议在打混凝土时加盐处理,结果混凝土工程出现了几千条裂缝。工体在作为亚运会比赛场馆使用时,曾花费了大量资金从基础到顶部做加固工程,现在要用作奥运会的足球比赛场,工体还需要再次加固。
周治良认为,赶工程容易违反工程建设的客观规律,质量必然受到影响,造价也会自然被抬高。他相信,奥运工程建设肯定会按期完工,并能在2007年按计划开始试运转,但如果能抓紧时间,那么奥运工程建设就可以进行得更从容,从而也能保证奥运工程的高质量,并在奥运会结束后为北京留下一笔宝贵而持久的奥运遗产。
周治良同时表示,中国未来的体育建筑在设计原则上应讲究经济实用,而不是过于追求新、奇、特。
周治良曾担任北京建筑设计院副院长,设计过首都体育馆等工程项目,现担任中国体育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他反对体育建筑从形式出发,因为体育建筑首先应定位为功能性建筑。他在制订亚运会30多个场馆的设计原则时首先突出的是满足比赛功能的需要。“当然形式也要讲究,但需要分清主次位置。如果是歌剧院,则可以在外观设计上多做一些讲究。”周治良说。
周治良指出,奥运主体育场等大型工程在最初设计上就在一定程度上过于追求新、奇、特。比如主体育场鸟巢最初的设计是比赛场地上方有一个可伸缩的屋盖,这不仅增加了设计和施工难度,投资也大幅增加,而且实用性很小。周治良指出,实际上越是阔气和发达的国家,在举办奥运时越重视经济效益。比如美国举办过两届奥运会,但他们花钱也是比较少的。
北京奥组委已注意到了工程设计上的一些问题,并按照节俭办奥运的原则,对主体育场和五棵松篮球馆等工程进行了“瘦身”,大大节省了投资,也更加注重了赛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