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体育运动学院击剑馆找到王海滨的时候,他正在认真地做训练热身。为了参加十运会,这位已经成为国家队教练的“老江湖”再度出山。按惯例,队里每个星期五下午都要进行教学比赛。
王海滨身旁常有一个个稚嫩的面孔走来走去,经过王海滨的时候,他们无一例外地抿着嘴或者腼腆一笑,礼让有加。轮到王海滨上场,和他交手的小队员多少有些紧张。一个回合后,王海滨主动上前纠正他的动作,说得小队员频频点头。王海滨轻松地将队友一一挑落。
训练馆的墙上贴着几个大字:“向肖爱华王海滨学习为国争光。”说起这几个字,王海滨更不好意思了,“我一直叫他们赶快拿掉,我自己看得太别扭了。”
大学里人人想和他“联谊”
一个月前,王海滨终于从南京大学领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从2000年到2005年,因为参加比赛和中途留学法国的原因,王海滨在南大法语系本科读了五年。尽管过程稍有些坎坷,但王海滨的文凭含金量很足:“根据系里的要求,毕业论文的概要部分是用法语写,而正文用中文,但我们答辩的时候全部用法语。”
女生争当“同桌的你”
从王海滨2000年10月搬进南京大学浦口校区住的那天起,只要他的身影出现在校园里,身后不远处必定有几个小女生一脸兴奋地扎堆讨论:“那个就是王海滨吧,哎呀,他本人真帅啊!”王海滨宿舍的电话就此成了“热线”,几乎每天晚上都有他的仰慕者“电话诉衷肠”:“喂,请问你是王海滨吗,我以前看过你的比赛,很喜欢你……”
大一新生流行找“联谊寝室”,即一个男生寝室和一个女生寝室结成对,时不时一起举行些小活动,王海滨所在的寝室自然成了“香饽饽”。“含蓄”一点的女生宿舍只是打电话询问愿不愿意成为联谊寝室,只字不提王海滨;直白一些的则干脆表明自己的最终“企图”:“我们寝室四个人都很喜欢王海滨,所以想跟你们做联谊寝室。”
“后来,那样的电话越来越多,我就不敢接了。”王海滨笑着说,“都是我同学帮我挡掉了。”电话可以挡掉,上起课来就没办法了。法语系虽然人不多,但常常要和外系同学一起合上公共课,每到公共课,法语系的同学们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王海滨周围的座位迅速地被“来路不明”的人统统“占领”,而他们只好“委屈”地坐在另一边。
“不过读书,王海滨绝对是很用功的。”他的同学连建明说,本以为像王海滨这么“大牌”的学生,来学校读书也只是“形式主义”,却没想到,王海滨不但保持着很高的出勤率,而且早晚两次自习比谁都认真。位于宿舍斜对面的几间教室是王海滨最喜欢呆的地方,一个角落,一堆书,几本字典摊了一桌子,一个人又写又背,他勤奋的身影也令众多仰慕者不敢“造次”,顶多抱着一本书在王海滨身后的课桌就坐,名曰“上自习”,而其实目光落在偶像身上的时间远长于落在书上的时间。
每天叫醒“上铺的兄弟”
多年的运动员生涯使得王海滨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当文科男生偶尔因为早上没课赖床的时候,王海滨却早上6时就起床,跑步、看书、将宿舍里的兄弟们挨个叫醒。每天晚上,他都在教室自修到10时才回宿舍洗漱,宿舍11时熄灯后,他还要躺在床上用应急灯看书、听磁带。“其实也不是我特别用功,主要是我的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太多了。”王海滨说。
别看在同学中间知名度很高,碰到一些不识“泰山”的老师,王海滨还是遇到过小小的麻烦。由于王海滨依然是江苏队和国家队的成员,读书期间,只要有比赛任务,他还是要去参赛,因而常常会缺课。
有一个在法语系甚至整个学校都广为流传的“笑话”是关于王海滨的。有一段时间,王海滨请假在外地参加比赛,在某一堂公共课上,一位老师连续点了三堂课名,在第三次点到“王海滨”这个名字而无人应答的时候,这个老师沉默了一会儿托了托眼镜说:“呃……你们法语系的同学回去告诉这个叫王海滨的同学,他三次没到,这门课的学分没有了。”
“后来呢?”向王海滨追问这件事的结果,他笑着说:“后来系里老师代我向那个老师解释后,学分还是给我了。”(本报记者 陈晶)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王海滨”,共找到
46,272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