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队与安哥拉队的比赛,唯一的亮点是悬念。比赛的最后一分钟,首都体育馆里的几千名观众全部起立,无比揪心地注视球场,直到安哥拉球员的最后一次上篮弹筐而飞,操各种方言的看客异口同声地叹了句“真费劲”,方作鸟兽散。
如果仅以这场比赛来给现在这支没有姚明的中国男篮做一个评价,其“费劲”程度恐怕不亚于比赛本身。众所周知,安哥拉队与中国队是此次杯赛中仅有的两支基本以国家队原装班底出战的球队,又鉴于两队历史交锋记录我方处明显劣势,因此一支没有姚明的中国队能险胜没倒过时差的非洲冠军,也该算是一个相当凑合的结果。
一些人对这场比赛感到失望,并不是因为其交战场面如何丑陋,而是因为它让人看不到希望,关于北京奥运或者男篮集体性崛起的希望。在这场比赛里,中国男篮所暴露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球员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节奏。刘炜有刘炜的节奏,朱芳雨有朱芳雨的节奏,易建连有易建连的节奏,唐正东有唐正东的节奏……每个人都在不同的节奏下打球,而身处两个极点的刘炜和唐正东之间,节奏的快慢简直差出N拍。这就让唐正东提到上线与刘炜进行挡拆配合的场面呈现出喜剧效果:由于步伐缓慢、意图明显,唐的挡位非但不能帮助刘顺利摆脱对方后卫的贴身防守,反倒遭遇包夹,而对方球员之所以敢舍唐而夹刘,分明是看透了唐刘的挡拆把戏——只挡不拆。在现在的中国队,挡拆这一最基本的战术频频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唐正东不像王治郅或者巴特尔,没一手远投功夫,但刘炜也不是韦德或者弗朗西斯,单刀赴会的下场往往惨不忍睹。
中国男篮原本也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姚明时间,而刘炜作为国家队首席控卫的不二人选,最大资本莫过于对姚节奏的谙熟。后卫、小前锋单打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局限,决定了中国男篮以内线为轴心、多打半场攻防的战略体系,而当伫立篮下的人不再是姚明,而是易建连和唐正东时,男篮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节奏为基准,是尤纳斯、刘炜、张云松共同面临的课题。
中国队不像阿根廷队,中国队的阵容缺乏一种整体的风格和气质。斯坦科维奇杯上的阿根廷队,即便没有吉诺比利,但你可以感觉得他们的激情、球风与曼努一脉相承,他们仅仅是未能达到曼努的高度。而在中国队,无论唐正东、易建连,都绝非未能达到姚明的高度的问题。球员风格的不统一,不仅令球队节奏紊乱,也造成了易建连这样的国内联赛替补受宠,而唐正东、杜锋等CBA常规赛、总决赛MVP坐冷板凳的怪现象。
在CBA,唐正东几乎是无可争议的最有价值球员,但在国际赛场却始终发挥不佳。至于在斯坦科维奇杯首战中的个人表现,几乎毫无价值可言。从国内联赛的最有价值到国际赛场上的“毫无价值”,这种天壤之别的深层原因,或许与国内篮球的功利标准有关。
目前在国内联赛中,构成一支强队的要素通常是一个能在篮下站桩的大块头中锋,外加一打外线射手。其中的超级大块头,除唐正东之外,几乎均为外援,例如首钢队的奥德杰和宏远队的基臣。而像易建连这样的新生代轻灵型内线,只做角色球员使用。但事实上,阿根廷、意大利、波多黎各等地篮球的高速发展足以鉴证:“中锋射手”的站桩模式正在被以高速运动战为特征的当代篮球理念所淘汰。从某种意义上讲,欧洲篮球的价值取向,早就开始刺痛并影响着美国篮球。而我们国内许多球队的胜利法则,还停留在萨伯尼斯率苏联称霸世界的时代。
什么时候,篮球理念、人才培养体系真正与国际接轨了,“国内联赛最有价值球员=国际赛事毫无价值球员”的悲剧才会真正终止。张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