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队报杂志 译/陈明
莎娃穿着的耐克,莎娃用的摩托罗拉,像莎娃一样的玫瑰香,像莎娃一样打网球,面对这样尤物级别的推销员,谁能拒绝她?
尤里·沙拉波夫,玛丽亚·莎拉波娃的父亲,眼睛深藏在眼镜后面,以《尤里的复仇》里那种粗暴的声音喊着:“不能采访,不接受采访”;
马克斯·埃森巴德是全球最大的体育经纪公司IMG的经理,哪怕在烈日炎炎下,他也总是一袭黑衣。他喜欢谈论他的客户,但总是谨慎地拒绝录音和被引用;
罗伯特·兰斯道普是莎拉波娃的教练,这位老人很少离开美国,罗兰加洛斯时他就没去现场,他也很少会谈起自己的得意门生;
至于莎拉波娃本人,自去年7月拿下温网冠军后就三缄其口,不接受任何媒体的私下采访,唯一能够传出来都不过东一句西一句的私下交谈,也只有那些数月来对莎拉波娃如影随形的记者才能收集下来。
总之,对现在的莎拉波娃,你最好乖乖地保持距离。远观,或许是了解这位绝代佳人的最佳方式。
在英伦取胜一周年后,俄罗斯小姑娘回到了她的后花园,也是她的象牙塔。无法靠近的美丽,遇挫愈强的妩媚,莎拉波娃的横空出世为网球圈增添了崭新的光彩。会打网球的佳丽、争强好胜的父亲、无孔不入的经纪人,这都已是陈辞滥调。莎拉波娃还拥有着183公分的身高,以及一种洛丽塔式的性感。
在罗兰加洛斯,有一位羞涩的东京TV的女记者,她四处奔波,为那些已经抽疯的日本电视观众们搜集着莎拉波娃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她在摄影机旁边挂上了“玛丽亚,我们爱你”的拍子,借以吸引莎拉波娃的注意。但最后的结果差强人意,“我们想要一个莎拉波娃的微笑,但她只是眨了一下眼睛,不过这已经很不错了”。
一个完美的花瓶,难道这就是玛丽亚·莎拉波娃的全部?如果你这么认为的话,莎拉波娃2004年的努力又该怎样解释?她从世界排名第32位一路打起,打到年终排名第4,拿下了5个冠军,包括温布尔登和WTA总决赛。今年,她爬到了世界排名第2位。难道这一切都比不过她傲人的身材和她那18岁的青涩的脸庞?看来,她今年澳网半决赛被塞琳娜·威廉姆斯淘汰、法网半决赛被海宁淘汰,都是无足轻重的小事了,因为这根本不会影响她的光环。
问题的关键或许正是如此。莎拉波娃被《人物》杂志评为世界上最受关注的50人之一;她在《男人帮》杂志的世界情色女性的评选中列第19位,领先于凯莉·米洛和帕米拉·安德森,更遥遥领先于老美女库尔尼科娃(第62位);她被邀请参加美国当红电视剧《绝望的主妇》;她是各本时尚杂志的宠儿;她的姿态极富诱惑性,面孔天使般纯洁,姿态却非常有侵略性。
这正是莎拉波娃的典型形象:正面,鲜花般绽放的青春年少;背面,粗暴的进攻,永不平息的决心。观众和组织者们要的正是这样一个极端美丽而又真实的网球选手,正是这种美丽而又普通的结合为莎拉波娃招来了大量极端奢华的生意。
一年的时间,莎拉波娃收获了250万美元的比赛奖金,也收获了2000万美元的赞助费。她已在世界女运动员收入排行榜上位居三甲,仅次于小威廉姆斯和阿妮卡·索伦斯坦。她的经纪人马克斯·埃森巴德对此得意洋洋,他希望能继续横扫全球市场,把莎拉波娃打造成一个“世界产品”,一个世界品牌,一个像劳力士那样的品牌。他的这份雄心终于换来了莎拉波娃一个短短的微笑,她说:“确实,这种感觉美妙至极。世界上18岁就成名的女孩子太少了,尤其是这样全球闻名的更几乎没有。演电影的可能有几个,体育界的就更少了。但我不是为了名气才来这里的,我来这里是为了网球。我要的只是胜利,别人随便叫我什么都可以。”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莎娃”,共找到
308,789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