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玮:三问商业比赛 |
|
|
SPORTS.SOHU.COM 2005年7月29日08:53
解放网—解放日报
|
|
编者按
皇马来了,赚了个盆满钵满,却失去了球迷的心;曼联来了,派上了全部主力,却无法让工体坐满一半球迷。那边主办方正为“小丰田杯”的血本无归而苦恼,这边上海的“百威杯”也在为球迷热情不高而神伤……
2005年夏天,中国足坛的商业比赛风风火火,却又冷冷清清。中国足坛已走过十年的商业比赛,等待它的,究竟是光明大道,还是一条死胡同?
为何骂的多赞的少?
如果不以欧元而以好感度为单位来计算收获,皇马这次访华无疑是失败的。对于以皇马为代表的商业赛事,骂多赞少,为什么?
答案并不难找。皇马抵京后,一共只松散地训练了两次。除此之外,就是屡屡爽约媒体和球迷,却又不厌其烦地四处商业走秀。最终,一场摆摆架子,险些栽在北京现代队脚下的比赛,把球迷彻底激怒了:知道你是来赚钱的,但没想到你的“吃相”那么难看!
同样来淘金的曼联,用真刀真枪的比赛,多少弥补了一些皇马在中国球迷心目中留下的“豪门”印象,但工体不到一半的上座率,仍旧体现了球迷的不满。
商业比赛,有商业可以,但别丢了敬业。凭一个名号就能糊弄一群球迷的时代早已过去,大家愿意花钱来看你表演,但要看你认真表演。称你为“银河战舰”,还真跌到银子堆里了,那还指望球迷对你赞不绝口?
为何亏的多赚的少?
商业比赛必须考虑经济效益,但这一次,传来的却都是主办方大叫亏本。这是为什么?
答案也不难找,在中国足球大环境不景气的前提下,赛事主办方过高估计了球迷和商家的热情。皇马比赛前,380元一张的球票全部断档,但1280元的球票打八折仍无人问津。与两年前的爆棚相比,那天工体空出了不少座位。在南京和苏州举办的由三支欧美球队参加的所谓“小丰田杯”,最低票价为100元,主办方声称这是“球迷能接受的价格”。但事实证明,每场比赛只有几千名观众入场,据说最终亏损了近千万元。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商业赞助方面。两年前皇马访华时,还有媒体出巨资买“独家采访权”,还有国内某服装企业出400万元只求一个“指定服装赞助品牌”。这一次,这种“好事”都没了。“小丰田杯”直到比赛开始,仍无法落实杯名冠名。
中国足球环境早已今非昔比,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的,已不仅仅是球迷对中超的关注,而是他们对足球这项运动的热情。面对眼光越来越挑剔的球迷和对足球热情正逐步消退的商家,作为商业比赛的主办方,难道不应该重新定位营销思路吗?
为何成一锤子买卖?
请一支队,打一场比赛,捞一票,走人。这种“一锤子买卖”似乎已成了现在大多数商业比赛的操作思路,而这对中国足球的发展是有弊无利。
北京国安与皇马的合作虽然没了下文,但思路是正确的:商业比赛搭桥,俱乐部合作发展。
商业比赛采用赛会制是一个可以考虑的发展方向。江苏的“小丰田杯”和上海的“百威杯”都在这方面起了步,但前者因为没有本土球队出票受阻,后者则邀请对象过于单一。可以借鉴的是韩国的“和平杯”和日本的“麒麟杯”。“和平杯”的冠军奖金高达200万美元,可以请一支顶级欧洲强队来打一场比赛,但韩国主办方却宁可请来全球八支中游水平俱乐部队打杯赛。
商业比赛能不能搞?答案是肯定的,但归根结底在于怎么搞。所谓“商业比赛”,商业固不可少,但主体还是比赛。如果我们的主办方能真正认清“比赛”为主,“商业”为辅的道理,而不是本末倒置,那么商业比赛的前景,还是一片光明的。本报记者 张玮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