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张引北京报道 改革之难,推行改革的人最能体会。
篮管中心主任李元伟倡导的CBA职业化改革刚刚开始第一步的准入评估阶段,便有八一、上海、吉林、福建四家俱乐部步伐慢了,“几乎”掉队。
矛盾和困难是体制造成的
2003年6月份回到篮管中心任上后,李元伟便谋划着以一个新的真正的职业化联赛来迎接CBA的十年蜕变。谁都知道,表面红火的CBA联赛如果不改革,不但没有发展,而且有隐忧:此前,CBA各俱乐部就曾多次联合向篮管中心要权的行动,投资人与集权管理的矛盾早已经显露了出来。
李元伟以“打造共同利益”为主旨,充分深入调研后,设计并提出联赛改革构想,有理有据的计划与蓝图恰到好处地聚拢了各俱乐部的人心。各俱乐部的确认同了CBA联赛发展的未来,但是要真正做工作时却十分困难,因为各俱乐部也都面对了很多体制上的僵局。
为了说服各俱乐部认同新职业化联赛的发展计划并切实执行,篮管中心曾经在2004年多次召集各俱乐部负责人开会搞搞“学习”活动:请体育总局科研所的鲍明晓讲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状况,请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MBA讲师讲国内总体的经济发展趋势,请NBA专家讲NBA的赢利模式,请赞助商讲述赞助商模式等等……这样的会议是好的,几乎每一家俱乐部负责人都这样认为,特别是已经提前实现俱乐部体制的新疆广汇、广东宏远、陕西东盛等几家俱乐部更是双手赞成改革。
但这样的会议开了多次,几乎每次到最后,都成了各俱乐部的诉苦会,讲的都是一些体制影响下的矛盾,比如就是在球队的归属方面各队都千奇百怪,有的球队完全属于本俱乐部所有,与地方体育局彻底没有了关系,比如新疆广汇;而更多的球队与当地体育局共建青年队或者是有其他形式的合作,有些事不能自己说了算……
用让步解决矛盾
正是考虑到这种体制上的矛盾,加上要保护篮球投资人的积极性,中国篮协已经在职业化改革,特别是准入评估方面做过了多次的让步。
首先是放宽球队数量。
还记得最初谈到新职业联赛构想时,李元伟多次强调要保证职业化联赛参赛俱乐部的质量,为了保证俱乐部质量,甚至不怕队伍少,即使八支球队也可以先打起来。而到今年,俱乐部球队数实际上已经放宽到了16支。
再者是,准入评估由一步改为分三阶段执行。
考虑到俱乐部各自不同的体制难题后,中国篮协决定把最难解决的体制等问题放到第三年,即2007-2008赛季时再考核。篮管中心副主任王渡介绍2005-2006赛季考评的29条标准时曾表示,这29条都是相对容易实现的,他讲到相信16家俱乐部,只要做出努力就可以实现。
踮踮脚就可能达到的标准,却让各俱乐部费尽了力气一样,7月28日在北京首体宾馆进行俱乐部评估会,对来访的记者关上了门,正是这次会议上确定了,还有四家不能达标。
最大牌的是十年七夺冠军的八一俱乐部,考评组长篮管中心训练科研部负责人张雄说,其实最初,在29条首期标准中,八一双鹿俱乐部能够达到的没有几条,但是“经过努力”后,到后来,可以达标的项目已经“很多了”。
而军队体制上的原因,八一双鹿俱乐部不能到工商部门注册,因此2000万的俱乐部注册资金,和400万的保证金都无从谈起,而且,体制原因,就是按首批要求中的组织球迷俱乐部,也需要上报到军委才行。这些问题,恐怕很难在近两年内一下子解决。
对于这些“难题”,总政文体局的一位副局长和钱利民还专门到了李元伟办公室沟通。
其实,八一俱乐部能够得到其他俱乐部,即联赛委员会委员们的认可更为关键,而实际上八一俱乐部参赛的认可在7月28日的首体宾馆会议上就已经得到了。所以,在8月10日中国篮协公布“黄灯名单”时,远在宁波的八一双鹿俱乐部并不着急。
可以说,篮协仍在“黄灯名单”中把八一俱乐部的名字公布出来,是为了对11家达标俱乐部给个交代,也是对准入评估的一种严肃态度。
上海最让CBA担心
公布四家未达标俱乐部的会上,张雄最后说,希望这个名单公布之后,能够起到督促作用,督促未达标的俱乐部抓紧工作,而如果19日的宽限期达到时仍不达标,他们真的有失去参加CBA新职业联赛的可能性。
在随后接受采访时,张雄并没有排除他对上海东方俱乐部的担心。上海东方俱乐部目前唯一尚缺的是2000万注册资金。因为上海东方俱乐部由上海文广与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合办,此前,在没有实行准入评估之前,两家只能是暂时“相安无事”,而现在准入摆上台面,必须把2000万的注册资金讲清楚时,两家就不能达成一致了。张雄说,据他了解到的消息,上海东方俱乐部已经把这一问题上报到了上海市政府,请求协调解决。但是,即使问题解决了,手续上还是需要过程。至少,从今天来看,仍然不知道上海东方的命运。
吉林恒和由于俱乐部股东发生变更,目前2000万注册资金问题正在办理过程中;福建浔兴则需要把原队标里的企业标志进行去除。
当初得到各俱乐部认可,投票通过的首批29条标志,竟然最终还是将4家俱乐部暂时挡在了联赛门外,而不得不让中国篮协再次宽限。也许这是个预示,是一个开始的预示,或许在接下来持续的三年考评时间里,直到2008年评估结束期,李元伟和他努力推行的改革都不会安静、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