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力帆足球俱乐部23岁的石俊成功转会瑞士年轻人俱乐部,并于16日踏上了“留洋”征途。石俊在国内赛场几乎可算“无名之辈”,却以非常不错的价格转会欧洲赛场,而且加盟了一支瑞士超级联赛劲旅。石俊“留洋”的双赢运作,为中国足球的年轻球员培养和俱乐部经营提供了一些启示。
“留洋”主力应是年轻球员
中国足球运动员已经越来越多地走向欧洲赛场,遗憾的是,留洋球员多已定型,甚至到了运动生涯的迟暮之年,而像石俊这样的年轻人实在太少。
中国球员的“留洋”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孙继海、李铁这样的“实力派”,二是范志毅、郝海东这样的“老前辈”,三是杨晨这样的“小字辈”——他在国内赛场表现一般,在德甲赛场摸爬滚打后,回来成为国家队主力。
石俊正在重走杨晨的路。他以后的成就尚难预见,但这种让年轻人走出去的留洋模式值得肯定。因为与大龄球员相比,年轻人有更强的可塑性,在高水平联赛中锻炼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对他们职业素质的培养大有裨益。
中超赛场上的年轻球员越来越多,但必须承认,中超联赛的水平和环境相当一般。只有让更多具有良好素质的年轻球员留洋,并在日后成为“海归”球员的主力,国字号球队乃至中国足球才有坚实的中坚力量。
“卖球员”应成为俱乐部的重要运营模式
中国的足球俱乐部在运营模式上一直比较“保守”,除了球队冠名、球衣和球场广告、球票等
传统项目外,几乎没有其它的市场开发取向。足球相关产品的开发没有成型,球员输
出更是几乎空白。因此,俱乐部总是赔钱,然后伸手向集团要钱,并以“回报社会”的名义“赔本赚吆喝”。
从经济学角度说,足球投资者就应该努力在足球市场中赢利。石俊转会,就为中超俱乐部的运营提供了一次探索和努力的方向。石俊是和云南红塔队一起被力帆整体收购的,一年多时间,力帆几乎净赚50万欧元。力帆俱乐部常务副总陈宏承认,这是一个比较好的价格,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运作。
中国的球员资源当然不像荷兰、法国和巴西那样丰富,足球俱乐部也不像欧洲俱乐部那样能靠球员买卖维持收支平衡。不过,在俱乐部和球员双赢的情况下,“卖球员”仍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巨大市场。不能只让“皇马们”掠夺中国足球有限的资源,中国足球也要利用有限的资源去争取国际市场。
国际转会要“包装”更要诚意运作
在中超联赛的年轻球员中,石俊的能力只能用“一般”形容。他这次能成功转会,得益于他的国脚经历和联赛主力身份,更得益于重庆力帆的诚意运作。
朱广沪担任国家队主帅后,石俊成为国家集训队的一员,随队赴欧洲训练比赛,并有上场经历。而在此之前,石俊已成为力帆队的主力前锋。力帆俱乐部和中间人实事求是地进行“包装”,展现了石俊的优势,加上在试训时的良好表现,瑞士年轻人俱乐部很快就相中了他。
事实上,在适度包装之外,力帆方面在运作中表现出来的诚意,也是石俊成功转会的重要因素。在转会运作之初,力帆和年轻人俱乐部之间只有一名中间人,而且不具有经纪人资格。然而,重庆力帆在球员利益和俱乐部利益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既不漫天要价,又能小赚一笔,实现了双赢。
很多时候,中国的足球俱乐部太看重一时的小利,对球员负责的意识也十分淡漠。如果自己俱乐部有球员被国外俱乐部看中,就希望狠捞一把,恨不得把一年的钱都赚回来。结果球员的成材道路和俱乐部的长远市场,被“狮子大口”一口吞噬。(新华社重庆8月16日电)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