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全国女足界的各位元老齐聚北京,对裴恩才主教练提交的中国女足参加东亚四强赛总结进行探讨和批评。这样的场景,在最近几年,已经成了中国足协的“习惯性动作”。换教练,打败仗,做总结,开大会———眼下的中国女足,对这样的周而复始已经开始变得麻木。
一个年头一任教练
从2002年马良行出任主教练以来,3年时间里,算上代理主教练王海鸣,中国女足已经换了三茬主教练。一个国家队,主帅走马灯似地换,这样的频率,在世界范围内,恐怕也是少见的。
一个年头一任教练
,这一起起换帅的背后,难以掩饰的是中国足协的“赌徒心理”。无论是阎世铎还是谢亚龙,都想靠中国女足的成功来证明什么。于是,中国女足成了中国足协用来豪赌的赌注。结果,从马良行兵败釜山到张海涛折戟雅典,再到裴恩才完败东亚四强赛,中国足协屡赌屡输,屡输屡赌。
一任教练一支队伍
每一任教练都会有自己的个性、风格,但如果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而摒弃前人成功经验、忽略女足优良传统的话,那只能把队伍带进死胡同。
就从选队员来看,马良行讲究的是技术,张海涛看中的是身体,而裴恩才崇尚的是意志。孙雯、白洁、潘丽娜,马良行的队伍中,多的是脚法细腻、技术全面的队员。到了张海涛时代,为了增强对欧美队伍的抵抗力,身材高大的队员成为首选,那一届中国女足的平均身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70米。到了裴恩才当主教练,他把意志力作为队员的必备素质。“技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培养,我要选择更多‘跑不死’的队员”,裴恩才这样认为。
不一样的选材标准,造就了三届不一样的中国女足。每一次组队,都是推翻了重来,已有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了中国女足的延续性。
一支队伍一种打法
马良行的时候,中国女足还老老实实地沿用着422的阵型,几员老将镇守后场,孙雯、白洁担当尖刀,虽比不上马元安时的辉煌,但依旧是一支不容小视的强队。到了张海涛,这位吸收了国外先进足球理念的年轻教练员第一次将中国女足改成了三前锋,但他却忽视了战术的实用性。足球名宿王后军评价当时的三位前锋:“左边的有技术没速度,右边的有速度没技术,中间的只有脚没有头。”这样的前锋线,人再多也是徒劳。到了裴恩才,更是大胆地用361阵型。前锋没有超人一等的得分能力,还死死抱着这个“金娃娃”不放:“我认为这样一个阵型绝对没有问题。”
好队伍要有好核心。每个主教练都有自己看重的对象,核心也就跟着变,马良行时的孙雯,张海涛时的浦玮,到如今裴恩才还没找出来的那个。如果失去了有向心力的那根“定海神针”,队伍只能是一盘散沙。
中国女足,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本报记者 龚洁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