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期主题:奥运人才需求
主持人:汪泳
如果说宏伟现代的体育场馆是举办奥运会比赛的“硬件”,那么拥有一批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高端管理和技术人才则是奥运会成功举办的“软件”。的确,目前能符合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短缺。
另据北京市有关部门预测,北京奥运会创造的就业机会可能超过100万个,其中不乏各种闻所未闻的新兴行业。生产奥运人才,当仁不让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上周五,北京奥组委人事部、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智联招聘等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官员、学者、专家,做客本报奥运沙龙工作室,畅谈“北京奥运会人才”。
参加人员:
北京奥组委人事部任免处处长徐志军
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中加国际培训中心执行主任胡波
北京网聘咨询有限公司猎头部总监徐荷香
北京网聘咨询有限公司助理总裁赵鹏
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城市形象部主任、城市形象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曾辉
百纳电信咨询公司高级顾问邓志成博士
北京缺5万复合型英语数字人才
主持人:“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这句话可以演绎成“北京奥运会目前最缺的是什么?人才!”那么,现在北京奥运会最确哪方面的人才呢?
徐志军:几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奥运人才,问题集中在所需人才数量大、素质不够高、人才结构不合理等方面,一般性人才供应量大,而能够满足需求、新兴行业人才比较缺乏。
比如,在奥组委,高层次、高水平、符合国际水准要求的体育竞赛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体育市场开发人才严重缺乏;熟悉国际规则、能达到国际化水准要求的新闻媒体人员奇缺;高层次的法律人才非常缺乏,社会上律师队伍发展很快,高校培养的法律专业毕业生不少,但他们刚刚走出校门,对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等规则应付不了,这不仅要熟悉国内法律,也要熟悉国际法和规则,而且要有丰富的经验;通信人才、信息人才,专业水平高且英语能过关的,也非常缺乏。
胡波:奥运会本身是机会,像NBC、NHK等国外广播公司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现场转播,将大量聘请本地人才,要求比国外人才要高:熟悉国际事务和中国国情。刚才,一家国际媒体给我打电话,订购一批复合型人才,懂高清电视拍摄、懂数码、品行好、守时、具有职业操守。
其实这样的人才也是我们缺少的。北京奥运会最缺少懂英语、懂技术的数字人才。试想,北京奥组委一位处长去国际奥委会开会时再带一个翻译,那么人力成本就会高。现在要求处长们去国外要单独用英语陈述,单独把信息采写回来,单独进行网上传送,单独处理新闻。
预计,奥运会需要的复合型英语数字人才,北京缺少5万。
奥运催生城市新职业
主持人:毫无疑问,北京奥运会对整个城市的发展和各行各业的进步,有着明显推动作用。随着奥运会的到来,许多行业都将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因奥运会而萌发的职业,他们会在哪里产生呢?
赵鹏:从招聘来看,一个新兴行业的产生需要有几个条件:技术进步,比如软件工程师,网络管理;经济制度的重大变化,比如经纪人;政治制度的变革,特定制度之下,比如绍兴师爷等等。
曾辉:在北京街头,很多奥运景观——花盆的摆放和标志的展现都不规范,这都需要在基层有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力量,是推动整个社会文化发展链条上非常重要的一环。
英国采用政府主导型,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设计产业的发展,撒切尔夫人就曾经把创意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决策;韩国还为此专门成立了委员会,未来5年中计划投资7000亿美金提升社会设计产业。
徐荷香:通过客户,我了解到,由于奥运会,他们的公司在架构上要寻找人才。北京和协办城市的奥运场馆建设正在进行,这牵涉到许多相关行业,比如下游的建材行业,许多建材公司特别增添了“专门负责奥运项目”的职位。一家体育用品公司,由于是北京奥组委的合作伙伴,他们要增设一个职位,专门负责与奥组委的联系。这都可以说是因奥运会而生的职位。
主持人: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中,中国网通和中国移动分别占据了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两个席位,在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名单里,源讯榜上有名。伴随科技进步,奥运会将为通信业带来哪些欣喜?
邓志成:最近很火的超级女声,不仅刺激了影视收视率,更刺激了短信业务。电信和媒体结合,互动性更强,对电视和电信都有大幅拉动作用。奥运会的涉及的内容如此丰富,迫切需要有人能把这些内容设计成适合在手机、电话、互联网上体现的形式。这样,无论是在出租车上,还是在家里,随时随地能够获得奥运信息。怎样去设计、包装,再变成增值服务的内容,都很需要人才。
几乎所有奥运会都面临语言问题
主持人:中国人才众多,但我们刚才却谈到了北京奥运会人才很缺乏,其中的矛盾在哪里呢?
徐志军:从个体知识结构看,第一,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差,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两方面都好的人才不多。比如,现在奥运会体育竞赛28个大项,300个小项,每个项目有竞赛主任,在奥运会比赛期间,他既是主任又是裁判,还是最终的裁决者。如果邓亚萍任竞赛部主任,她来裁决,大家都服气。外语极其好,但专业造诣高的,找不出几个。又如,学通信和学计算机,但又外文过关的,也难找。
第二,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具备的人才少。北京奥组委里,20%都是留学回来的,日常工作好多需要通过中文来解决,但如果中文写不好,也不行。北京奥组委主要是组织和协调规划工作,光有理论没有经验,不能胜任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工作。
第三,熟悉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熟悉国际规则的人才少。我们必须符合国际规则,同时从中国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
主持人:外语是进入北京奥组委的敲门砖吗?
胡波:国际奥委会新任主席罗格认为:“中国的奥运会一定是一届独特和最好的奥运会,我一点也不担心中国的运气、中国人民的热情和中国政府的支持,但是,我最担心中国的人才问题和语言,因为在一个非英语国家,要用法语和英语来主办一届奥运会。”
我们在洛杉矶、亚特兰大、纽约、悉尼作过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奥运会都面临语言问题。连在盐湖城冬奥会举办过程中,语言也问题。有人问,盐湖城已是英语城市了,为什么还要进行语言培训呢?因为国际奥委会有统一的标示,统一标准。
英语是中国人的外语,这就造成更大压力。尤其是北京奥组委工作人员的语言不应该是以现行教育体制下的所谓四级和六级作为参照。在奥组委,英语是工作语言,起码要能听、能说、能写、能译。
徐荷香:缺少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
如何打破人才的外语瓶颈
主持人:既然“病症”已经明确,就该“对症下药”。怎样攻克外语难关?
徐荷香:从一些大型跨国公司获得的经验是,在工作过程中全部采用外语对话,北京奥组委也不妨一试,几个月时间一定会达到“workable”(可使用)的水平,如果坚持一两年,肯定会做到流利交流。这比上培训班,上课用下课不用,见效快得多。用外语进行工作的环境特别重要。
胡波:11月12日,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0天,对奥组委的准备来说时间足够,可如何在短期内实现大规模的语言培训呢?借鉴各届奥运会的做法,无非是进行强化、语音实验室和到国外进修。北京奥组委所在的青蓝大厦要有100人的语言实验中心。
徐志军:人才缺乏,临时培养来不及,特别是专业人才要采取专门的培养措施。在奥组委,英语基础比较好,但在奥林匹克知识和专业知识方面欠缺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针对英语水平较低的员工,通过举办英语培训班和日常英语培训。技术性、专业性非常强的岗位,通过与高校联合办研究生班的形式培训。
胡波:培养高起点的人才,必须要有充足的实践机会。拿奥运会转播来说,把那些有潜力的学生,放到某个特定情景下整合和实习,到了奥运会期间就能避免很多错误。
北京奥运会的人才招聘计划
主持人:北京奥组委的人才规模是否确定?人才来自哪些方向?
徐志军:北京奥组委是个临时性事业单位,以筹备和组织2008年奥运会为主要任务。人员队伍参照往届奥运会的规模,结合国情,对社会宣布的编制是4000人——正式付薪人员为4000人。去年国际奥委会提出奥运瘦身,北京奥组委对人才队伍和规模进行研究,争取压缩1000人,达到30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