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运会拳击比赛经过11天的漫长赛程,到今晚11个级别的金牌全部决出。在这场“争金”与“分金”的激烈搏杀中,有人欢喜有人愁,但抛开金牌,我们从这次比赛中究竟得了些什么东西呢?
忧:弃权有更深原因
十运会拳击比赛最普遍的现象便是“弃权成风”,这与十运会摔跤比赛中的“裁判问题”相比看似是两种现象,但在本质上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全运会体制下滋生的负面因素———“拜金主义”。
十运会拳击比赛从第1轮开始就有弃权现象发生,到第3轮的半决赛时更是达到高峰,全部11个级别的22场比赛中竟有9场有人弃权,比例高达40%。更奇怪的是,在最后的金牌决战中竟然也有人弃权。
在各种“弃权”迷雾中,善良的记者开始时以为不外乎是下面五种原因,一是运动员原本有伤或在场上受伤而被迫放弃;二是实力太过悬殊,教练员为保护运动员而选择弃权;三是教练员出于战术考虑,不让竞争对手借己方实力较弱的队员来调节状态;四是协议交流出去的选手在比赛中与“母队”选手狭路相逢,双方教练员经过协商后让一方弃权;五是同属一队的选手相遇,教练员根据两名队员的实力水平以及下一轮对手的情况来决定取舍。
上述几种弃权都是可以理解的,在本次比赛中也确实有很多弃权是属于这几类情况,但上述几种情况之外的不同队选手之间比赛中的弃权,甚至是在决赛中也弃权,就不那么简单了。通过对之前每一场比赛的研究分析,本报记者终于看出了“门道”:这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交易”行为。最为明显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两支队各有两名选手在不同级别相遇,两队“私下协议”各让一场,教练员美其名为“确保各自重点争金选手晋级”。
而到了决赛时的弃权,则更是一种“投桃报李”的结果。本报记者根据半决赛时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曾预测54公斤级决赛,辽宁队的谷雨对阵东道主江苏队与解放军队双计分的马运浩时将会在第2回合后弃权,而最终结果恰好与记者预测的一样。
这看来不是巧合,在这场比赛之后,记者们采访了两位“主角”,银牌获得者谷雨向众多记者表示:“比赛的结果是安排好的,我的领导让我输掉这场比赛给江苏队。”谷雨是一名后起之秀,虽然很年轻,但却在全国冠军赛和全国锦标赛上成绩斐然,论实力与马运浩不相上下,要他在全运会的决赛中
弃权,虽然是领导出于夺金战略的全盘考虑,但这种不公平的行为对苦练多年的运动员却
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当记者问他:“如果下届全运会还有领导这样安排的话,
你还打吗?”谷雨回答说:“不打了。”其实,这种情况并非仅出自本届全运会,也并非仅拳击项目所独有。对此,国家体育总局也十分清楚,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彻底解决问题。虽然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至今已举行了10届的全运会,但也不应该回避这一问题。
喜:水平有更大提高
通过11天的激烈角逐,十运会拳击比赛为我们展示了中国拳击目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中国拳击由于起步晚,在世界上的水平一直偏低,但这种情况在近几年已开始有所改变,其中标志性的突破便是48公斤级选手邹市明在2003年的世界锦标赛上夺得亚军和在去年的雅典奥运会上获得铜牌。
中国拳击以前一直为未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而苦恼,当中也在不断摇摆中走过一段弯路,但通过邹市明的成功突破,现在中国拳击已基本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在符合中国人人种特点的前提下,找出最符合自己的技战术打法。因此中国拳击的主攻方向就是小级别,以快速、连续、灵活、准确和全面为战术打法原则,将“调打”和“打调”结合起来,亦即在灵活快速的步法移动中调动对手来实行击打,并在连续快速的高频率进攻中调动对手,从而在比赛中占据主动地位。
这种打法以邹市明最为典型,水平也最高,而这种打法目前也成为了中国拳击中小级别的典范打法,在本次十运会拳击比赛中运用得也很普遍。虽然能达到邹市明这种水平的选手仍然不多,但还是出现了一些“新星”,如51公斤级金牌得主、解放军队与广东队双计分选手杨波,54公斤级金牌得主、江苏队与解放军队双计分选手马运浩,60公斤级金牌得主、安徽队小将胡青等,都用这种战术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中国拳击在中小级别也基本上解决了以前运动员体能不足的老大难问题,因为“中国式打法”是要强劲的体力作为先决条件的。
中国拳击在中大级别一直是弱项,但各队选手在本次比赛中也展现了自己的不同风格,水平有所提高。81公斤级江苏队的雷玉平夺得冠军,而他在去年雅典奥运会上就取得过第5名,是中国队运动员在中大级别中的最好成绩。另外,91公斤以上级解放军队的李斌也展示了中国拳击的进步,虽然他本次比赛最后只是屈居亚军,但他的快速出拳和灵活反应以及力量都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一改中国拳击大级别以前给人“身体笨重,体能差”的不良印象。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弃权”,共找到830,860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