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尚北京摄影圆桌会议”昨天举行,中外摄影名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世界级摄影师用细节记录奥运北京 昨天举行的“风尚北京摄影圆桌会议”上,50多名摄影大师和京城著名摄影记者汇聚一堂,就“如何用摄影语言表现2008年奥运会前的北京”展开激烈讨论。 “风尚北京摄影圆桌会议”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北京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2005‘风尚北京’摄影活动”中的重要主题活动。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摄影师们将深入到北京各处,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反映2005年北京的壮美。 本次会议选址竞报社,是因为这是国内第一份用图片反映新闻的大型图片日报。 据了解,来自世界各国、各地的12位著名摄影师将在9月12日中午12点到午夜12点到北京具有标志性的大约12个区域(如天安门、故宫、金融区、中关村),拍摄自己心目中的北京。之后,每位摄影师将从自己拍摄的相片中选出一张最能反映自己心中北京的作品递交主办方,被编辑出版成“北京肖像专题”和“北京印象专题”。 吉迪恩·曼德尔: 害怕不能拍好真实的北京 被誉为“当代报道摄影的开拓者、最具价值摄影师之一”的吉迪恩·曼德尔坦言,如果用自己的摄影语言来表现2008年奥运会之前的真实北京,他觉得自己还不能够“胜任”,因为到目前为止,他对中国、对北京的文化理解还相当浅薄。 来自Corbis图片社、从事了22年摄影职业生涯的曼德尔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之前他一直关注生活在非洲的普通人。 “虽然之前也有很多机会来中国,但我一直没有来,因为过去这么多年,我一直‘害怕’来中国。”听完曼德尔的这番话,大家非常惊讶。 这位极负盛名的摄影师解释说,之所以说他“害怕”,是因为“作为一名摄影师,如果自己没有对所拍摄的事物有比较充分的了解,那么是不能够深刻、生动地反映所拍摄的事物的,拍摄出来的东西仅是定势、缺乏生命力。” 曼德尔还说,来北京,主要是受到他的一位在英国广播公司工作的朋友的鼓励,这位朋友告诉他,申奥成功后,北京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这次“风尚北京”摄影活动中定好选题,要求摄影师去完成创意工作的环节中,曼德尔被分配拍摄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和上地。 曼德尔表示,他将会用自己的相机拍摄生活在北京各个不同区域的普通人,如果允许的话,他将花费长时间来跟踪某一个人的生活足迹,“因为我觉得那样的东西更具生命力。一幅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摄影图片不是用一次的,而是很多年以后仍然为大家所记住的。” 伊夫·热利: 将记录充满竞争力的北京 “我会首先选择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一个充满竞争生命力的北京。”Gamma图片社著名法国摄影师伊夫·热利说。 我10年前就来过中国,之后就每隔两三年来一次,这次是我第5次来中国。 北京这个城市太大了,有时你会觉得迷失方向。在这里,你得整天开车。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和中国的其他城市,比如上海,给你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事实上,对于北京,你很难说清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总体感觉,就像在大海里游泳一样。 我觉得这儿的人们都很低调,他们非常厉害,但是不喜张扬,有时很难进入他们的生活。事实上,你知道北京的发展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快。 这次来我肯定会拍很多东西来诠释我看到的北京,但不是那种普通意义上的。对于我来说,我拍摄的独特的方式将是那种纵向的,而非横向的。也就是说我只会集中拍一些故事,但是一定要努力拍出故事背后深刻的内涵。 我对生活在北京的人们的内心情感非常感兴趣。我曾经拍摄了北京富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我并没有拍那种很有视觉冲击力、很上镜的东西。他们邀请我进入他们的真实生活,从早上5点钟开始,拍摄他们的孩子起床,穿衣服,刷牙等活动。就是拍那种最基本的纪录片。 最初你可能会觉得拍摄这些日常琐事非常枯燥,但最后你可以做出一个非常好的纪录片。当我把这个片子给西方的那些媒体看时,他们对于通过这些生活小细节发现的东西非常惊讶。我就是想从细节中挖掘出一些真实的东西。 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一直是我的梦想,我觉得奥运会对于北京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梦想。我相信所有的中国小孩子还有十几岁的青少年都梦想有一天能够成为著名的运动员。我就是想跟随这个过程,记录孩子们的这些情感。 但我明确知道自己应该去记录一个竞争向上的北京,因为奥运会的竞争精神在北京体现得很明显。我看到,北京人不仅活跃在各项娱乐休闲运动中,而且还在工作上不断争取进步成功。 另外,热利也表示,他还将拍摄2008年奥运会前不同领域中体现出来的北京人的创造性。 郑家进: 记录奥运幕后的无名英雄 “我将用自己的相机去记录为奥运会付出辛勤劳动的幕后无名英雄。”新加坡《海峡时报》前摄影总监、著名摄影师郑家进这样说。 他认为,中国摄影艺术具有很丰厚的历史文化基础,要想表现2008年奥运会之前的北京,需要摄影师首先去深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北京各种独特的地域文化。 “为2008年奥运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建筑工人很容易被大家遗忘,但我想用镜头去记录他们为这个盛大的体育赛事所付出的永不磨灭的贡献。” “仅仅依靠先进的摄影技术就给读者传达出一种有价值的信息是不太可能的。作为一个新闻媒体,报纸的新闻图片应该关注读者的需要。这样才能通过新闻图片传递出有效信息。”郑家进说。 陈长芬: 捕捉北京普通市民形象 “如果要我拍摄反映2008年奥运会前的北京形象,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生活在北京土地上的普通市民,因为他们是最能够代表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北京。”中国著名的风光摄影师、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华人陈长芬说。 这位从1965年开始拍摄长城,名副其实的“中国拍摄长城第一人”的老摄影师,是一位在北京生活40多年的老北京人,目睹了北京这些年的发展变化。“生活在北京的每一位市民都是纯朴、友好的象征,他(她)们的点滴生活最能够传递给世人信息,即将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北京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一个热情好客的城市、一个开放的现代城市。”他说。 “摄影所传递的信息不像语言那样受到束缚。数字时代里,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活动启发北京市民、摄影者用手中的相机来记录身边的变化,给世界展现一个全面的北京。”曾获得过“华赛”金奖的著名摄影师傅拥军表示。 文/本报记者 张华念 特约记者 刘智嘉 相关链接 顶级摄影师评《竞报》 本报讯 (记者 张华念) 作为中国国内首份大型图片日报,记者请参加“风尚北京摄影圆桌会议”的三位著名摄影师对《竞报》做了简短点评。 “这份报纸看起来很有趣。它使用了很多生动的新闻图片,这和我之前在中国看到的其他报纸有很大的区别。” ———伊夫·热利 “有生命力的新闻图片有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用任何文字去补充说明。新闻图片中蕴含的信息有的时候是需要看者去深入思考。我建议《竞报》以后尝试用完完全全的图片给读者传递信息。” ———吉迪恩·曼德尔 “不是图片量多就是图片报。使用图片的时候要考虑到图片占据报纸页面上的大小是否和图片本身价值一致。办好一张图片报,要听取读者的需求,问问读者对图片的具体需要。”———郑家进 相关新闻 德国大学校长:把奥运理念融入市民生活 “奥运会不仅要组织一种体育赛事,而且要能够创造出一种和谐的人际交流氛围。”当圆桌会议进行到一半时,刚好来北京参加中德合作事务的德国科隆体育大学校长托卡斯科博士即兴发表了演讲。 “我看到北京已经成为一个体育城市。2008年奥运会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推广机会,中国可以把自己独有的中国武术通过2008年奥运会向世界展示,还可以介绍中国是如何发展现代体育活动的。”托卡斯科博士还说,北京如何把奥运精神、奥运理念融入到市民生活中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据悉,为了更好地让德国了解正在积极筹备奥运会的北京,大约在明年9月到10月之间,将在德国举办推广北京的系列活动。 与会的部分摄影师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伽玛图片社 伊夫·热利(法) Corbis图片社 吉迪恩·曼德尔(德) 海峡时报 前图片编辑 郑家进(新加坡) 旅美摄影师 石志民(美国) 日本摄影协会 长岛义明(日本) 中国摄影家协会 陈长芬 中国体育报 郭延民 Editing图片社 高 磊 故宫博物院艺术顾问 李少白 民族画报 袁冬平 新华社特稿社 曾 璜 法新社 吴韶华 中国摄影家协会 王 征 中国日报 肖怀远 北京青年报 程铁良 京华时报 骆永红 北京晚报 张宏江 法制晚报 陈志强 北京晨报 程玉扬 摄影之友 曾星明 文明 娄晓琪 法制日报 杨晋峰 中国摄影 孟 韬 中国摄影报 曹 旭 人民摄影报 吴 平 摄影世界 吴凯翔 中国人民大学 任 悦 新京报 李 冬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摄影师”,共找到2,604,599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