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报记者袁崴
在中国足坛,被称为天才的新秀屡见不鲜,譬如李华筠、谢育新,又譬如曲波,可到头来,这些名字如朝露般消泯于茫茫足坛。这是为什么?抛却虚报年龄等人尽皆知的秘密,中国教练以拔苗助长的方式加以“催熟”,也是不得不提的一点原因。联想到昨晨中国国少队与秘鲁一役,其战况集中体现了中国教练的这种“智慧”。
曾执教过国家青年队、国足二线队,一步步走到国足主帅位置的上海足坛名宿方纫秋昨天看完了这场比赛的直播,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痛心疾首地说:“成绩当然是需要的,整体也不是说不要,但这场比赛的场面实在太难看了,我们实在不能唯成绩论。”
场面被动,过于保守
在中秘之战中,第13分钟邓卓翔便远射得手,帮助中国队取得领先优势,此后不久直至终场中国队全线退防。为了保住惟一一个进球,中国球员推拉拽抢,使尽了各种防守手段,前锋退回半场,中场球员的防守区域后退到禁区前沿,后卫则在禁区内盲目开大脚解围,全队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进攻。技术统计显示,秘鲁、中国两队射门次数之比为26:7,差距惊人。
方纫秋说:“一般来说,一个球队在先进球之后适当加强防守,这种战术思路是正确的。因为被进球一方总想着扳回比分,势必压上进攻,后场难免露出空隙,正好给对方留下组织反击、扩大战果的机会。但像国少队那样完全保守的防守,只为守住1:0比分的防守,不可取。场面太被动了,万一被对方攻进一球的话,那么己方球员的信心将大受打击。”
他认为,国少队采取被动的防守,导致体能消耗过大,加上队员心理紧张,这也是该队出现多人抽筋的主要原因。
强调整体不应扼杀灵性
在昨天的比赛中,我们几乎没有看到中国球员展露个人风采的表演,他们就像按照前锋、后卫等一个个固定的模子锻造出来的样品,根据教练部署进行着比赛。对此,方纫秋也觉得有些惋惜,他说:“16、17岁的年纪,正是这些球员技术、战术渐趋成型的时候,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扼杀他们的灵性。”
他进一步解释说:“足球是一项11人的整体项目,整体战术自然是需要的,而球员技术则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打造形成一支完善的球队。这就需要教练员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既要根据每个队员特点的不同制订整体战术,又要在这套战术中充分发挥球员的个人特点。”
必须符合青少年培养规律
方老聊起了往事,他说:“当初高丰文、马克坚还只有18、19岁的时候,我也给他们讲整体战术,目的主要是让他们思路开阔,不过在训练中必须多磨练个人技术,这才符合青少年球员的培养规律。这也是我从事足球教育的一点心得。”
在他看来,最近几十年中国球员之所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原因,就在于中国足球教练灌输、教育小球员的整体至上战术,这使得他们在同年龄段比赛中屡出成绩,但到了成年队后,球员已“泯然于众人”,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特点,自然也逐渐被淘汰。
“竞技比赛就是追求成绩的,这点没错,可不能为了成绩就不择手段,不顾青少年足球的发展规律。”采访最后,方纫秋总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