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何醒述评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以陆游《示儿》之诗来表达相当一部分中国球迷对鲁能的失望再是恰当不过。现在鲁能泰山所处的尴尬局面,与董罡出言必谈“百年鲁能”的豪情联系起来可谓酸涩之极。
就单纯的足球比赛而言,输一个和输十个没有什么区别。可是,现在中国足球正是需要救命稻草的时候。被冠之“中国皇马”的鲁能泰山队不能输球,一旦输球那就会遭到各方面的抨击。然而,客观看来,鲁能泰山这场球输得值得,也输得正是时候。因为它的输球从另一角度看,正是为中国足球僵化的管理体制敲响了丧钟。
稍微细心的球迷就会看出问题的所在。由于05年联赛没有升降级的压力,各俱乐部纷纷压缩开支,清洗老队员和工资高的大牌球员,启用了大批的年轻球员。而此时,鲁能泰山队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没有压缩开支,却加大了资金投入,引进了国内最具有实力的大牌球员郑智,和罗马尼亚国脚丹丘内斯库。在董罡的宏图中,去年在两个杯赛上取得冠军,今年还想继续卫冕,对联赛的冠军也还有点想法。另外,足协杯赛冠军取得了亚冠联赛资格,想在亚洲赛场上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正是这些想法促使鲁能泰山队的策略与其他俱乐部有所不同,也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想法,使其逐步走到了其他俱乐部的对立面上,这我们可以从有关联赛延期的表决12比1的结果中就能够看出。而一度被媒体和球迷吹捧的豪华阵容,也成了各支球队练习新阵容的靶子。
吉达惨案与鲁能体制无关
鲁能俱乐部是什么体制?毫无疑问,国有!这与我们国家“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经济制度是相适应的。但是,找遍公司法经济法,从没见过有禁止国有企业经营足球的条文,相反,国家倒是一直鼓励按市场规律盘活资产,壮大企业。国家鼓励民营,并不是说就得必须民营。
“鲁能到底得了什么病?概而言之,一种国企病制约着鲁能只能做大,却始终做不强”。这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媒体和球迷的看法。但如果仅因为鲁能俱乐部属于国有就否定其体制,显然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不可否认,鲁能在中超里面是最为财大气粗的俱乐部之一,也不可否认投资方山东电力这棵大树的强大支撑力量。问题是,有哪一个“经营”不需要投资?又有哪一个投资不是为了产出?白手起家、空手套白狼的经营,在足球上永远只是神话。是非不断的深圳健力宝俱乐部就是一个明显的佐证。既然鲁能选择了“做球”而不是“玩球”,那么为了基础建设以及长远发展的投资就必不可少。鲁能已成为中超经营成绩最好的俱乐部,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董罡看来,自已任职5年来,要说错的话,鲁能错的是还没夯紧地基就开始盖大楼,还没到出成绩的时候就对成绩过于关注。
中国皇马妄自托大
自主教练图拔执教鲁能泰山队后,队伍有了长足的进步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说明了图巴克维奇是一个高水平的教练。然而,水平再高的教练,在比赛前的训练和准备中,不研究对手的特点,仅仅靠自己的经验或者说自己的水平,坚持什么“以我为主”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布置,已经暴露出“中国皇马”的妄自托大。而图拔自赛季开始,一套固定的阵容,固定地换人方式,早已被各个对手研究得滚瓜烂熟,此时,再不去研究对手,比赛中处于被动那是必然的结果。自1999年桑特拉奇引进“谁状态好谁上场”的竞争机制以来,鲁能泰山队一直延用这种良性的竞争。可是,自今年图拔采取“以我为主”和“明星战术”以来,这种竞争失去了它的有效性。
由于这种战术安排的局限性,使得替补队员很少有上场的机会。久疏战阵的替补阵容与主力阵容的无论在配合熟练程度上,还是在个人能力上,差距进一步拉大,使其替补不能补,或者说根本补不上。而替补队员中绝大多数是有特点的年轻队员,没有上场机会,没有实战的锻炼,他们的特点和能力慢慢地就会蜕化掉,沦落为平庸。这不单是人才的浪费,同样也是后备力量培养上的一种悲哀。鲁能的后备力量培养系统虽然庞大,但是球员得不到实战锻炼,对培养后为力量的教练来说,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一套阵容打天下,而且是四线作战,替补队员没有机会上场表现,主力队员由于频繁的比赛,身心疲惫,状态很容易出现下滑或者不稳定,这在已经过去的比赛中已经多次出现过,也就是泰山队只能打半场好球的直接原因。这种做法不但违反了运动生理学的规律,也违背了良性竞争的规则。另外,不变的阵容,不变的战术,固定地换人,固执的自信,是鲁能泰山队的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爆炸。吉达惨案,就是这个炸弹爆炸的结果。■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鲁能”,共找到1,857,410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