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0月16日体育专电 记者谭博文 石永红
以打分定名次的武术套路比赛,裁判的判决在八运会、九运会上都曾引起争议,而在十运会上,争议却没有出现。在十运会武术套路比赛结束后召开的参赛队领队会上,大家对十运会武术比赛的赛风赛纪和裁判员公平公正的执法表示满意。
武术套路比赛“零投诉”
武术共产生19枚金牌,金牌数量之多,在十运会32个大项中排第四,其中套路比赛的金牌多达12枚,因此受到各队高度重视,都想在这“大蛋糕”上切一块。
赛前,记者采访各队教练时,一些人曾表示对这次比赛的裁判工作持怀疑态度,因为八运会和九运会都曾出过裁判不公的问题。
比赛期间,包括仲裁委员会成员在内,共有39名裁判参加了武术套路比赛的执法。比赛结束后,十运会武术套路比赛仲裁委员会主任、国家体育总局武术套路竞委会副主任程慧琨告诉记者,这次全运会预赛和决赛都实现了“零投诉”。
三天六场比赛,裁判认真、努力,执法公正,各队认可、心服口服。
记者在现场观看比赛时,没有看到裁判判决不公的事情发生,又问那些当初怀疑裁判的教练如何评价裁判的表现,他们都表示满意。
裁判“只认动作不认人”
赛场上,同省区市的“老乡运动员”遇到“老乡裁判”是常有的事,而“老乡”帮“老乡”又是人之常情。
十运会上不行了。“老乡裁判”必须回避,由其它地方的“替补裁判”取而代之。这是十运会武术套路比赛的一项新规定。赛场广播里经常宣布裁判回避的通知,对运动员、教练员和观众“广而告之”。
武术管理中心副主任黄凌海说,这是为了增加比赛公正进行的透明度。
为了抓赛风赛纪,武术管理中心从预赛到决赛已经出台了21个相关文件,要求裁判必须打破框框,只看场上的现场发挥,这是场上的唯一规则,简而言之就是“只认动作不认人”。
按照有关规定,比赛期间对裁判员实行封闭式管理。裁判员正式报道后,允许用自己的手机打最后一个电话,然后将手机上交,每人只留200元钱,其他东西都由专人保管。领导的手机号码可以告诉家里,有事可以打电话到领导的手机上,通话时有关领导要在现场监督。此外,有专人每晚要到裁判员住所查房,以切断裁判员与外界的联系。
武术管理中心还对工作人员、特别是本单位工作人员提出了17个不准,其中有些过去从未提过,如不准干扰裁判,不准向裁判使眼色,不准在裁判员会议上举某省某运动员的例子,从而避免对裁判员的误导,甚至不准喝带酒精的饮料,不准唱卡拉OK等。
这些规定对裁判员、工作人员形成了强大的约束力,让那些有“想法”的人不敢越雷池一步。
动作打分科学量化
据程慧琨介绍,九运会后,武术的竞赛规则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套路比赛的评分人为因素多,容易产生不公。经过改革,进行量化、分块打分,分别对动作质量、动作演练和动作难度打分。
程慧琨说,裁判的判分由原来的裁判个人估计给出分数,现在有了量化的标准,裁判员在场上“只认动作不认人”,在打分上显著减少了人为因素。
好的制度和规则,需要裁判员精通业务才能体现出来。九运会后,武术管理中心每年都要培训裁判,提高他们的执法水平。今年2月,武术管理中心对国家一级裁判和100名骨干裁判进行了培训。其中不少人参加了十运会预赛的裁判工作。决赛之前又进行培训,并实行了考核,合格者才能上岗。
十运会武术套路决赛期间,竞赛、裁判委员会每天赛后都要总结,找出不足,使得问题不过夜就得到解决。
新的规则、制度、办法,为运动员创造了一个公平公正竞争的环境,自然也得到了运动员、教练员的支持和欢迎。
武术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武协主席王筱麟说,武术进入北京奥运会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北京2008奥运会武术比赛”,他们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将继续保持武术赛风赛纪干干净净。(完)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