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0月18日体育专电
如果说15日欧阳鲲鹏打破的男子100米仰泳亚洲纪录成绩相当于世界前三名的水平,那么17日陈祚创造的男子50米自由泳亚洲纪录则是冲出了亚洲,可喜可贺!尽管这两个亚洲纪录的重量不一样,却给中国教练一个启示:其实只要我们总结分析奥运冠军罗雪娟在有氧训练中的独到之处,在训练方法上遵照先进的“能量代谢理论”,中国游泳的水平就能再上一个台阶。
在当今中国游泳选手中,能够在短距离比赛中占有优势的不多,这除了亚洲选手的性格含蓄内敛以及先天身体素质等原因外,教练员在“能量代谢理论”中的有氧耐力区域认识还不全面,但是我认为,罗雪娟是国内有氧训练的楷模!
“能量代谢理论”分为八级强度,从一级到五级全属有氧耐力范围,其中氛围氧低强度、有氧中强度、无氧阈、超无氧阈和最大摄氧量这5个级别是游泳训练的重要基础,后3个环节更是短距离运动员训练能力的关键手段。
对于专攻50和100米的自由泳选手来说,有氧低强度和中强度一般不做为短距离选手提高训练能力的手段,不过是一般耐力基础;无氧阈训练总量为2000米,时间为25至30分钟,采用的最长段落是400米,血乳酸值是4毫克分子;超无氧阈的总量是1500米,20至25分钟,最大段落为200米,血乳酸达到4至5毫克分子;最大摄氧量的总距离为500至800米,由于强度大,间歇时间长,需要15至45分钟,强调25,50和75米距离的段落,产生5至8毫克分子的血乳酸。在运动员早期训练时,训练数量要大一些。
其他泳姿的短距离选手也在运动量上相对大一些。对于200米距离的选手,每个环节的运动量和时间有所增加,尤其是最大摄氧量的训练总量最好为2000米。
这个理论听起来很枯燥,但罗雪娟的独到之处正是因为她抓住了无氧阈、超无氧阈、特别是最大摄氧这3个有氧耐力训练的核心部分。美、澳等国的强大也是突出这样的能量分类训练,所以他们选手的快肌A十分发达。相比之下,大部分中国教练一直在中、低强度的“误区”里徘徊,运动员在3000米到4000距离的训练中只产生2个毫克分子的血乳酸,段落偏长、强度不高,导致运动员增长的都是慢肌,无法游出速度。
田径管理中心副主任兼国家田径队总教练冯树勇曾经指出,我国竞走存在的问题:选手的运动量过大、强度太低。他提出的正是“能量代谢理论”,这个理论涉及大部分竞技项目,包括中长跑、赛艇、速滑等。而在这几个项目中的成功人士都是重视高水平的有氧耐力训练。
通过训练培养出足够的速度储备,中国短距离游泳选手非常有潜力;以此带动原来的200米距离传统优势,就会更接近世界巅峰。如此良性循环下去,先进的训练理论会产生先进的方法、手段,再加上先进的技术以及恰到好处的赛前调整,中国游泳就不愁奥运奖牌!(完)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