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苦练,只争朝夕。十运会业已结束,困境中的重庆代表团能够突破种种艰难完成“双超九运”的目标,这不仅标志着四年努力终有收获,同时也证明了直辖八年以来重庆体育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了较大的进步。不过,道路依然曲折,重庆体育依然年轻,在成长的过程中付出代价也是必然的。展望未来,重庆体育还任重道远。个别项目达到国内一流
尽管在整个十运会的积分榜上,年轻的重庆代表团仍然没有改变弱者的位置,但在十运某些领域中,我们已看到了重庆体育的进步所在。特别是为重庆双超立下汗马功劳的重庆田径队和重庆重竞技队,他们在长期的磨练之后,已在个别项目上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
毫无疑问,8月的那场意外风波丝毫不能掩盖重庆田径在十运赛场上的光芒。尤其是女子短跑项目,两位璧山姑娘刘静和张荣荣在跨栏项目中获得的一金一铜,不仅是重庆体育在该项上的历史性突破,更展示了重庆运动员在这种速度和技术性项目中的素质天赋;虽然女子4×100米没能参加决赛,但已具备了跑进44秒稳定水平的重庆女队其实已在该项目中领先了全国;个人比赛中,陈丽莎、邹华、王熳等队员也表现出优秀水平,重要的是她们大都还年轻,这足以显示重庆女子短跑的未来将极具潜力。
而重竞技则将是重庆在未来四年内取得突破的另一突破口。拳击比赛中,银牌选手李斌和石金高的领军作用已毋庸置疑。而在他们身后,诸如卢葛、宋凯等年轻选手已迅速成长,相信经过这次大赛的磨练,他们将更加成熟。此外,重庆男子摔跤、女子举重等项目也通过数年的锻炼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在集体项目中,另一个值得惊喜的团队无疑是重庆女篮。作为一支连乙级联赛都没资格打的年轻新军,她们在众多甲级队中脱颖而出,杀入十运决赛阶段,并历史性的夺取了第十名这个重庆全运大球项目上的历史最佳成绩。落后只是短暂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重庆体育的春天将陆续来临。“本土化”加速值得欣慰
在重庆体育起步之初,很多人认为重庆在全运会上只能靠外地引进的运动员打天下。虽然这样的说法有些夸张,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刚刚起步的重庆体育的确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
但值得欣慰的是,仅仅8年时间,重庆体育的很多项目便在短短的一个小周期内基本完成了本土化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重庆羽毛球队显然走到了最前列。直辖八年来,重庆羽球队以大渡口和万盛两所体校为基础,建立了一支数十人并拥有完整梯队的队伍,其中重庆本土球员占了绝大多数。而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重庆羽球的水平也在持续提升,以万盛姑娘张亚雯(世锦赛混双亚军)为代表的新生代已挑起了大梁,而且在二三线队伍中也不乏可以雕琢的苗子;重庆田径队的本土化趋势也相当明显,特别在径赛项目中,一线主力除了胡凯等个别引进的优秀选手之外,几乎全是重庆本土选手;而在女子短跑中,陈丽莎、张荣荣等得牌选手也都是清一色的重庆姑娘。此外,像重庆举重队、射击队、跳水队等中的重庆本土选手也已占据了绝对多数。
从“靠外地人打天下”到真正实现靠重庆本地人打天下,这个过程无疑是漫长的,但现在,我们已看到了希望。实现飞跃难度尚存
进步虽然可喜,但面对不少理应获得的奖牌却与我们失之交臂的情况后,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这就是重庆体育在某些方面落后的痼疾仍是阻挠着我们大步飞越的障碍。
不可回避,田径风波给重庆十运代表团险些带来的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毫无保留的暴露了重庆体育在管理方面的问题。往事已矣,虽然重庆代表团通过困境中的上下齐心最终挺过了这个难关,但这样的前车之鉴我们却必须牢记于心,并时时以之为警惕。
同时,训练条件的落后也令人深有感触。训练场馆的基础设施落后已是重庆的老大难问题了。跳水队以拥有一个修建不久的跳水馆为荣,但十运前他们仍需赴上海长期集训的现实则还是说明了该场馆自身条件的不足;广阳坝的重竞技队在夏天几乎没办法开展训练,在温度达40℃以上的破旧训练馆内,自然无法保障训练质量;再比如重庆羽毛球队只有六片市内场地可供训练、甚至还有像重庆射击学校那样杂草丛生的疮痍之相。这一切,都是我们与国内先进体育省市在硬件方面的不足之处。
而在目前的一二线运动队中,教练待遇低下的问题也相当普遍。很明显,与不少体育先进城市的优良条件相比,教练资源本来就匮乏的重庆很可能会因这样的尴尬而继续流失人才。
此外,训练质量和教练员水平低则是重庆体育在软件方面短时间内难以逆转的软肋。在私下里向记者抱怨训练水平跟不上的重庆运动队不止一个,而他们所抱怨的东西也在十运赛场上表露得很真切。像张亚雯这样的国家队队员回到重庆后,训练和生活安排基本上只能由自己控制。这样的现象其实表现的是一种无奈——与国家队训练水平相较,重庆队的强度和合理性明显差距很大。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地制宜”可求捷径
在体育项目中,8年可以成为一个发展周期,但重庆体育8年来的进步幅度并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却是一个不争的现实。这也与重庆体育在某些局部的发展不切实际有直接关系。
直辖初期,重庆各运动队青黄不接的情况极为普遍。对此,首次参加全运会的重庆代表团也很实际的提出了以学习为主的目标。照理说,这本是一个良好的心态,从学习到发展,一个地方的体育进步需要从自身的内部潜力开始挖掘。但成绩至上的观念却让不少运动队只希望通过引进外地高水平运动员的捷径来完成比赛任务,却忽视了对基础力量的培育。不过也有一些基础稍好的运动队建立了自己的梯队,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正如现在已在国内具备强大整体竞争力的重庆田径队,如果不是依靠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他们是很难发展得如此迅速的。
除了完善各运动队梯队建设,我们还有必要提出一个“因地制宜”的概念。重庆体育以本土选手为主将成为一个必然的潮流,而寻找并发展最适合重庆运动员的项目则有可能为重庆体育的振兴打开突破口。在一次与市体育局局长高进进的交谈中,高局长相当赞成重庆运动员适合技巧型和速度型项目的观点。这样的观点其实在现实中也显示得很充分,田径中的短跑、跨栏、羽毛球、跳水、射击等等,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在比赛中我们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力确实在日渐提高;在整体项目中,年轻的重庆女篮所表现出来的潜力也相当可观。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都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实力,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乘热打铁弥补差距,并进一步将之转化为优势。范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