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泰晤士报》 欧文·斯洛特
毫无疑问,刘翔已经成为外国媒体观察中国体育的一个符号,他的表现,他的成绩,他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他受关注的程度。
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很好奇,为什么刘翔可以超过其他31位雅典奥运会冠军,成为大众的宠儿?这个被称为“中国贝克汉姆”的偶像是不是享有某些“特权”?
近距离观察和了解之后,他们发现,除了冠军,这个小伙子和其他同龄人并无任何区别。即便是外界一直津津乐道的唱歌,刘翔也说:“我唱歌的水平完全无法和跑步相比。”
这就是刘翔,一个没有任何特权的超级偶像。
唱歌水平不能和跑步相比
有些好奇地走进刘翔训练生活了七年的学校,让人吃惊的是,刘翔在这里没有任何的特权,只有居高不下的好评率。私下里交谈,刘翔很轻松地谈到了媒体一再提及的他的卡拉OK天赋,“其实我唱歌的水平可完全不能和跑步比”,一如一个普通的青年。唯一不同的是,他的信箱总是会被近万封的“粉丝”来信塞得满满。
我和不少同行以前一直有一个想法,认为中国人训练刘翔的方式一定和其他人不同。事实上走进刘翔的学校你就会发现,他和其他运动员的生活没两样:和自己的教练孙海平住一间双人寝室,每周六天在学校里度过——在这里,他拥有了如贝克汉姆一样的人气、名望,却没有小贝那样的种种特权。
孙海平也一样,尽管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但他依然微笑着接受每周仅一次和家人相聚的机会。更多的时候,他选择跟刘翔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之间已经有了如父子般的亲密。对于这样的选择,孙海平的解释是,既然刘翔的父母将儿子交给了他,他就会好好看护他。
刘翔是1998年开始住进寝室的,头六个月,他一次家也没回,因为他的父母希望他可以接受最完整的基础理论学习。
“我曾经跟刘翔的父亲承诺,不仅要提高刘翔的技战术水平,也要让他成长为一个出色的人。”孙海平这样回忆七年前的往事,“刘翔家的亲戚关系都很不错,当时为了他是否要回家来的事,家里20多个长辈聚在一起讨论,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表示还是让孩子多回家为好时,是他的父亲作出那个‘让他去’的决定。”
对于刘翔父亲当时作出的决定,孙海平至今还很感激。刘翔最初练的是跳高,之后才改练跨栏。虽然一开始并不确定这棵苗子会成长到怎样,但2001年时,孙海平已经让刘翔相信,他有能力改写田径世界的一些所谓的“惯例”。突破,因为掌握了技术
在竞技场上,“压力”常常是被职业选手最多提及的词语,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压力”?或许,你在中国亲身感受一下有刘翔参与其中的赛事,就可以最真切了解那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压力”。当刘翔在雅典奥运赛场上摘得110米栏桂冠、当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刘翔,已然成为13亿中国人寄托最大期待的代名词。压力?看看刘翔的压力
从悉尼奥运赛场上的凯茜·弗里曼,到雅典奥运会时的康斯坦丁诺斯·肯特里斯,本土作战的“国家偶像”们所演绎的奥运悲喜剧总是那样叫人牵肠挂肚:凯茜带着女王般优雅的脚步,如愿在重压之下将金牌牢牢收入账下,康斯坦丁诺斯却在压力面前因为一次不光彩的涉毒事件,连站上起跑线的机会也拱手相让。三年之后,当奥运火炬在中国北京点燃,刘翔所要面对的,必然是比他们二人更加巨大的压力。
刚刚结束的十运会上,刘翔已经提前感受到了这份由巨大期待幻化而成的压力。是因为实力使然吧,让刘翔可以在面对本国摄像镜头时多次流露出轻松调皮的神情,但只消片刻,他又会回复到严谨的模样。在这个全中国人民争相看刘翔的时代,或许只有正在NBA开创自己天空的姚明,才能在人气上与他的上海兄弟一较短长。有一个细节不得不说,当刘翔在雅典夺得金牌后,姚明向他表达祝贺时只说了这样一句大白话,“现在,你知道我承受着怎样的压力了。”
有人说刘翔是中国的贝克汉姆,事实上这样的比喻只能得到苍白的评价:如今的刘翔已经是耐克和可口可乐的代言人,如今的刘翔已经将他的故事带进了教科书,传媒对于这个青年的热切关注,让他的生活,更多的只能局限在保镖的视线看护或者足不出户中。
是什么让刘翔可以超越中国代表团在雅典取得另外31枚金牌的冠军们,成为最具魅力的明星?或许讨人欢喜的长相是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击碎了一条在世人心中约定俗成的定理:亚洲人不可能在短跑领域取得好成绩。而从中国的角度来说,在传统的体操、乒乓等项目上摘金夺银多少有些司空见惯,但在被欧美人视作“天生不具备优势”、“受身体结构制约”的田径场上,刘翔所带来的,早已不是一个“打破宿命”那样简单的突破。低潮?
刘翔不能有低潮
其实刘翔也并非在什么“特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认为亚洲人的身体结构的确不适合速度项目,尤其是短跑。”即使是在雅典摘金之后,刘翔依然这样表示,“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无论是电视或者广播中,那些可以在短跑项目上取得冠军的不是美国人就是欧洲人,而亚洲人的名字大多只出现在预赛或者半决赛中。”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先入为主的概念,刘翔才会在雅典把自己的成功称作“奇迹”,“我想110米栏与100米相比还是有差别的。”在解释自己的胜利时,刘翔给出了这样的答案,“110米栏需要更多的技术性,那才是我能够跑出来的主要原因。”
于是,22岁的刘翔不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冠军,他成为了一个打破自然规律的勇士,成为了重新定义田径场上胜负分界限的英雄,以不断加重肩膀上所承担的责任为代价。最简单的例子就在于,只要是在中国国内进行的比赛,他就不能被允许失败;而与此同时,他又必须不断增加自己在国外比赛的机会,积累更多的经验。换言之,刘翔的对手们或许可以被允许有低潮期,但刘翔不可以。特例?刘翔不是特例
对于田径项目来说,不断地超越、打破是个永恒的话题,这一点,迈克·约翰逊的教练克莱德·哈特是最有发言权的。当哈特若干年后注意到中国运动员的成长,“刘翔现象”也顺理成章变作他最感兴趣的话题。“他并不是什么打破自然规律的特例。”哈特表示,“应该说田径世界中总是存在那些我们尚未发现的力量和方法,只要你能找到,就离成功近了一大步。”
中国人的智慧和发现精神是让人叫绝的,所以尽管目前来说刘翔还是唯一,但或许在北京奥运会上,我们将会看到更多“刘翔式”的惊喜。编译/徐清蓉